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詞典 3分類詞匯 7
《國語辭典》:編年(編年)  拼音:biān nián
1.以年為綱,按年序紀(jì)錄史事。《公羊傳。隱公六年》:「春秋編年,四時(shí)具,然后為年?!埂缎绿茣?。卷一九四。卓行列傳。元德秀》:「穎士尤罪子長不編年而為列傳,后世因之,非典訓(xùn)也。」
2.指編年體。唐。劉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所在史官,記其國事,為紀(jì)傳者則規(guī)模班、馬;創(chuàng)編年者,則議擬荀、袁?!?/div>
《國語辭典》:編年體(編年體)  拼音:biān nián tǐ
按年代先后順序列記事實(shí)的史書體裁。如《春秋》、《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的史學(xué)鉅著。
《國語辭典》:編年史(編年史)  拼音:biān nián shǐ
一種史書體裁。以史事系于年、月之下,創(chuàng)始于《春秋》。
《國語辭典》:編年體(編年體)  拼音:biān nián tǐ
按年代先后順序列記事實(shí)的史書體裁。如《春秋》、《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的史學(xué)鉅著。
《漢語大詞典》:記年(記年)
(1).編年記事。韓非子·大體:“豪杰不著名於圖書,不録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br />(2).記得年月。 宋 劉攽 《午睡》詩:“世涂高枕外,身事曲肱前,似覺松生腹,迢遙不記年。” 宋 張舜民 《自題畫扇》詩:“忽忽南遷不記年, 二妃祠 外 橘洲 前。”
《漢語大詞典》:記注(記註)
(1).記錄史實(shí)。 周 代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漢 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記錄言行。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尚書》:“且當(dāng)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議兄弟之怨,使記注之士,定曲直之評(píng),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書》:“而 漢 魏 已還,密為記注,徒聞后世,無益當(dāng)時(shí),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也?!?span id="qoaqv1t" class="book">《金史·孟浩傳》:“ 浩 對(duì)曰:‘良史直筆,君舉必書。帝王不自觀史,記注之臣乃得盡其直筆?!?br />(2).起居注;編年實(shí)錄。 隋 牛弘 《請(qǐng)開獻(xiàn)書表》:“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皆歸 江左 ?!?span id="0u2saqj" class="book">《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記注觀之?!?胡三省 注:“記注,即起居注。”
(3).記述、注釋。 清 尤侗 《余賓碩〈金陵覽古〉序》:“駕言出游,匝月而窮其勝,得詩六十首,首各記注。”
(4).掛懷,關(guān)注。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乃工科給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見,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頗蒙記注?!?br />猶記錄。后漢書·律歷志論:“歷載彌久,暨於 黃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記註。”舊唐書·柳登傳:“然 芳 勤於記註,含毫罔倦。” 清 趙翼 《余既答稚存黃金之嘲乃又有詩來索戰(zhàn)再作長句報(bào)之》:“我將請(qǐng)司甲乙?guī)?,朱出墨入煩記註?!?/div>
《國語辭典》:正史  拼音:zhèng shǐ
《史記》、《漢書》等紀(jì)傳體的史書,如二十四史?!端鍟?。卷三三。經(jīng)籍志二》:「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shù)十家?!?/div>
《漢語大詞典》:三體(三體)
(1).指的風(fēng)、雅、頌三體?!捌咴铝骰稹?唐 孔穎達(dá) 疏:“諸詩未有一篇之內(nèi)備有風(fēng)、雅、頌,而此篇獨(dú)有三體者?!?br />(2).指 唐 詩的七絕、七律、五律三體。 宋 周弼 有三體唐詩六卷,即選此三體。
(3).指 唐 人賦詩唱和的三體。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三:“今人概言和韻,而不知 唐 詩賡和有三體,一曰依韻,一曰次韻,一曰用韻?!痹ⅲ骸耙理崳迷谝豁?,不用其字。次韻,和元韻,效其次第。此創(chuàng)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韻是也。又次韻亦曰步韻,曰踵韻。用韻,但用彼韻,不次先后?!?br />(4).漢字的三種字體。在真書流行前,稱古文、篆書、隸書為三體。后漢書·儒林傳序:“ 靈帝 乃詔諸儒正定五經(jīng),刊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驗(yàn)?!?span id="n8xntor" class="book">《舊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 承禎 頗善篆、隸書, 玄宗 令以三體寫《老子經(jīng)》?!?span id="foavgco" class="book">《宋史·文苑傳三·句中正》:“﹝ 句中正 ﹞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jīng)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br />(5).漢字的三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新唐書·柳公權(quán)傳:“ 宣宗 召至御座前,書紙三番,作真、行、草三體。”
(6).史學(xué)中稱編年、紀(jì)傳與紀(jì)事本末三種體裁。編年體始于春秋,紀(jì)傳體始于史記,后 宋 袁樞 創(chuàng)紀(jì)事本末體,史部分類乃相沿分為三體。
《漢語大詞典》:偏記(偏記)
(1).亦作“ 偏紀(jì) ”。 唐 劉知幾 謂史書除編年、紀(jì)傳二體外,還有十流。其一為偏紀(jì),是記近事的短篇,如 漢 陸賈 《楚漢春秋》、 樂資 《山陽公載記》等。見史通·雜述。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 裴松之 之註《三國》也, 劉孝標(biāo) 之註《世説》也,偏記雜談,旁收博采,迨今藉以傳焉?!?br />(2).猶最憶。 前蜀 魏承班 《黃鐘樂》詞:“偏記同歡秋月低?!?/div>
《漢語大詞典》:史體(史體)
史書的編寫體裁。我國過去的史書分編年、紀(jì)傳、紀(jì)事本末三種體裁。 唐 劉知幾 史通·序例:“文兼史體,狀若子書?!?/div>
《國語辭典》:雜史(雜史)  拼音:zá shǐ
僅記述一事的始末、一時(shí)的見聞,或傳鈔舊史自成一書及私家記載之遺文舊事,有掌故性質(zhì)足資考證者,稱為「雜史」。見《隋書。卷三三。經(jīng)籍志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一。史部。雜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