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罰直(罰直)
猶罰款。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法令:“內外百司吏屬有公罪之輕者,皆罰直入官。每一直即二百文足,如贖銅之例。”
分類:罰款
《國語辭典》:干罰(干罰)  拼音:gān fá
違約被沒收的押金?!度辶滞馐贰返诙嘶兀骸高@二十兩押議的銀子做了干罰。沒處存身,太太只得在內橋娘家胡姓借了一間房子,搬進去住著?!?/div>
分類:罰款
《國語辭典》:罰金(罰金)  拼音:fá jīn
一種刑罰上的財產刑。以判決犯罪人完納一定金錢為內容。為五種主刑中之最輕者,罰金之數(shù)額為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以百元計算之,最高額則依刑法分則或特別法各法條之規(guī)定。也稱為「罰款」。
《漢語大詞典》:贖銅(贖銅)
謂交納銅錢抵銷過失。猶罰款。 宋 范仲淹 《答竊議》:“即下法市,則 宗諒 合贖銅,而不當去官?!?span id="ytt3twl" class="book">《元典章·刑部六·諸毆》:“毆打職官,似難贖銅?!?/div>
《漢語大詞典》:贓罰(贓罰)
(1).追贓罰款。 宋 王溥 唐會要·定贓估:“仍差御史一人,專知贓贖,不得以贓罰為名,如罪名未定,妄罰其財,亦委觀察判官勾當,差定后先,具名聞奏?!?span id="t7y7giy" class="book">《元典章·戶部七·倉庫》:“近據(jù)書吏 王祥 呈總房專一掌管贓罰鈔物,數(shù)目不為不重?!?br />(2).指追贓處罰的財物。明史·職官志一:“曰金科,主市舶、魚鹽、茶鈔稅課,及贓罰之收折?!?span id="linqr2e" class="book">《清史稿·食貨志二》:“凡諸庫每歲出納之數(shù),皆造冊送戶部察覈,惟贓罰例輸之刑部?!?/div>
《漢語大詞典》:貲壤(貲壤)
向使用者收取罰款的土地。管子·山國軌:“請立貲於民,有田倍之,內毋有,其外外皆為貲壤?!?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張佩綸 曰:“限內者不罰,限外皆為受罰之地?!?/div>
《漢語大詞典》:貼斷(貼斷)
對于量刑失當而輕判者,加重處罰或罰款以結案。《元典章·刑部七·強奸》:“以此本部議得類 徐保 所招姦訖五歲女 張鳳哥 罪犯,例合處死,卻為照例斷事官 干脫兒赤 斷訖 陳賽哥 ,又 王解愁 強姦 李道道 貼斷例,合將類 徐保 貼斷四十下。”《明律·刑律十一·斷獄下》:“凡赦前處斷刑名罪有不當,若處輕為重者,當改正從輕;處重為輕,其常赦所不免者,依律貼斷。若官吏故出入者,雖會赦,并不原宥。”《六部成語注解·刑部·貼斷》:“貼斷:斷以幫貼,賠償完案也?!?/div>
《國語辭典》:程序違建(程序違建)  拼音:chéng xù wéi jiàn
一種違建行為,但與實質違建不同,其經罰款后可申請建照及使用執(zhí)照,使成為合法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