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七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戒律之七聚也。(參見:五篇及篇聚二)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于前六聚中分突吉羅罪之一為惡作惡說,即身口二業(yè),而第六為突吉羅,第七為惡說。行事鈔中一曰:「言七聚者:一波羅夷,二僧殘,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羅,七惡說?!?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律學(xué)的七項罪名,即一、波羅夷,是棄(于佛法之外)罪,是斷頭罪,是不可救藥罪。二、僧殘,是僧團凈法中的殘傷者,惟其雖殘而尚有懺除救藥的馀地。三、偷蘭遮,譯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惡、粗過等,或稱為濁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羅夷及僧殘罪的未遂罪中產(chǎn)生,但是也有獨立產(chǎn)生的。四、波逸提,譯作舍墮,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應(yīng)當(dāng)蓄的東西,忘了帶上不應(yīng)不帶的東西,首先將那東西舍給僧中,然后再以懺波逸提罪的方法懺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條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須立即面對(彼)一人宣說悔過,所以又稱為悔過法。六、惡作,指身業(yè)的惡作,是舉止上的小過小失。七、惡說,指口業(yè)的惡說,是言語上的小過小失。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翻譯名義明七聚,聚即類聚,謂聚眾律以成其類,隨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比丘尼戒,總為七聚。
一、波羅夷 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有三義:
一者、退沒 由犯此罪,道果無分,沒溺惡道。
二者、不共住 謂非但失道而已,復(fù)不得于說戒羯磨僧中共住。
三者、墮落 舍此身已,墮在阿鼻地獄也。
二、僧殘 殘者如人被斫,命雖未盡,而身已傷殘也。謂若犯此罪,僧為作法懺除其過,故名僧殘。
三、偷蘭遮 梵語偷蘭,華言大遮,即遮障善道。華梵兼稱,故云偷蘭遮。謂大障一切善根也。
四、波逸提 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犯此罪,死墮地獄也。
五、提舍尼 梵語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僧祗律云:「此罪應(yīng)對眾發(fā)露懺悔是也。
六、突吉羅 梵語突吉羅,華言惡作惡說,謂身惡作口惡說也。又四分律本,名式叉迦羅尼,華言應(yīng)當(dāng)學(xué)。謂此戒微細難持,令其隨學(xué)隨守,是名應(yīng)當(dāng)學(xué)也。
七、惡說 惡說者謂口好惡說,多諸論議也。即突吉羅中,開出惡說,以成此七聚也。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聚即類聚。謂聚眾律以成其類,隨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
〔一、波羅夷〕,梵語波羅夷,華言極惡。有三義:一者,退沒,由犯此罪,道果無分,沒溺惡道。二者,不共住,謂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說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墮落,舍此身已,墮在阿鼻地獄也。(梵語羯磨,華言作法。梵語阿鼻,華言無間。)
〔二、僧殘〕,殘者,如人被斫,命雖未盡,而身已傷殘也。謂若犯此罪,僧為作法懺除其過,故名僧殘。
〔三、偷蘭遮〕,梵語偷蘭,華言大遮,即遮障善道,華梵兼稱,故云偷蘭遮,謂大障一切善根也。
〔四、波逸提〕,梵語波逸提,華言墮。謂犯此罪,死墮地獄也。
〔五、提舍尼〕,梵語提舍尼,華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應(yīng)對眾發(fā)露懺悔。是也。
〔六、突吉羅〕,梵語突吉羅,華言惡作惡說。謂身惡作、口惡說也。四分律本又名式叉迦羅尼,華言應(yīng)當(dāng)學(xué)。謂此罪微細難持,令其隨學(xué)隨守,是名應(yīng)當(dāng)學(xué)也。
〔七、惡說〕,惡說者,謂口好惡說,多諸論議也。即突吉羅中開出惡說,以成此七聚也。
七聚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七聚同。
入王宮聚落衣
【佛學(xué)大辭典】
(衣服)三衣中之大衣即僧伽梨之別名。入王宮或聚落乞食及說法時著之。故名。見六物圖。
入正定聚益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現(xiàn)生十種益之一。
三定聚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參見:三聚)
三聚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以三聚該收一切眾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間有緣證悟,無緣不證悟也。此三聚之義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論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無間馀?!诡A(yù)流向已上之圣者為正定聚,造五無間業(yè)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間修七方便之行者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義,智度論八十四曰:「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故峭ㄏ嗾f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論之所說,則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十住已上為正定,十信之人為不定性。此為實大乘之義。權(quán)大乘之相宗,則依智度論之說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無種性之人為邪定,不定種性之人為不定性,菩薩定性之人為正定。又依釋摩訶衍論之一說,則十圣為正定聚,三賢為不定聚,自馀之凡夫為邪定聚。是亦權(quán)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筆削記三曰:「權(quán)教以無種性人為邪,以菩薩為正,以不定性人為不定。終教以一切異性為邪,三賢為正,十信為不定?!固叫浫唬骸溉粢赖卣?,見道已上,方名正道?!?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三聚就是三類眾生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出顯宗論)
〔一、正性定聚〕,謂斷貪瞋癡等,煩惱皆盡,心無邪偽,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謂四惡趣及一切邊邪等見,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惡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不定性聚〕,謂此性或可為邪,或可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三聚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以三聚該收一切眾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間有緣證悟,無緣不證悟也。此三聚之義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論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無間馀。」預(yù)流向已上之圣者為正定聚,造五無間業(yè)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間修七方便之行者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義,智度論八十四曰:「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故峭ㄏ嗾f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論之所說,則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十住已上為正定,十信之人為不定性。此為實大乘之義。權(quán)大乘之相宗,則依智度論之說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無種性之人為邪定,不定種性之人為不定性,菩薩定性之人為正定。又依釋摩訶衍論之一說,則十圣為正定聚,三賢為不定聚,自馀之凡夫為邪定聚。是亦權(quán)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筆削記三曰:「權(quán)教以無種性人為邪,以菩薩為正,以不定性人為不定。終教以一切異性為邪,三賢為正,十信為不定?!固叫浫唬骸溉粢赖卣摚姷酪焉?,方名正道。」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間,可能證悟也可能不證悟的一類眾生。三聚就是三類眾生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出顯宗論)
〔一、正性定聚〕,謂斷貪瞋癡等,煩惱皆盡,心無邪偽,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正性定聚。
〔二、邪性定聚〕,謂四惡趣及一切邊邪等見,不信正法,皆名邪性。此性決定,聚集不散,是名邪性定聚。(四惡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三、不定性聚〕,謂此性或可為邪,或可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
三聚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凈戒之略,(參見: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攝律儀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是華嚴(yán)梵網(wǎng)占察瓔珞等經(jīng),瑜伽唯識等論所說。此三者積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三聚戒等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別。五戒八戒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為出家,三聚戒。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薩無論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薩,凡受此三聚以為心者,謂之通受。出家之菩薩,其初別受攝律儀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攝律儀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別受。次乃總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種:一者從他得,唯對于師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識論九曰:「戒學(xué)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yīng)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yīng)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br />【三藏法數(shù)】
(出菩薩戒義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莊嚴(yán)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后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一、攝律儀戒〕,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范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為利養(yǎng)故,自贊毀他。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jīng)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攝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三慧者,一聞慧,謂聞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謂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謂修習(xí)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攝眾生戒〕,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悲名憐憫,能拔眾生苦故;喜名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yīng)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洌私?,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寡a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xué)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xué)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三聚教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戒之教也。
三聚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佛,為比丘說至惡趣法,至善趣法,至涅槃法之三法聚。由一而增至十。攝于長阿含經(jīng)十。
三聚凈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之戒法,無垢清凈,故云凈。同三聚戒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攝眾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眾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兩利叫做二利圓滿,為大乘學(xué)者所應(yīng)共持。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菩薩戒義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
莊嚴(yán)論云:「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后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br />一、攝律儀戒 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范之義。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為利養(yǎng)故自贊毀他。
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
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
四者、不得謗大乘經(jīng)典。
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
三、攝眾生戒 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
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
悲名憐憫,能拔眾生苦故。
喜名慶喜,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
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
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yīng)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寡a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xué)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xué)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三聚圓戒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三聚戒一一具三聚戒而圓融無礙也。就殺生戒而云,則離殺生之惡,是攝律儀,為長慈悲心是攝善法,為保護眾生是攝眾生。八宗綱要上曰:「此三聚亦圓融行故,三聚互攝。諸戒融通,如不殺生即具三聚。乃至一切諸戒皆爾,隨持一戒具三聚?!?參見:戒)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謂在三聚凈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殺生戒來說,遠離殺生的惡行,就是攝律儀,為增長慈悲心,就是攝善法,為保護眾生,就是攝眾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梵名曰尸羅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大乘義章一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yè)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弓嬬蟊緲I(yè)經(jīng)下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剐?yīng)音義十四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鼓鶚劷?jīng)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刮褰洌私?,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戒體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領(lǐng)納戒法于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yè)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yè)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補助儀上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凈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lǐng)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防非止惡的意思,不但惡事不可做,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許有。又名清涼,因人能止惡行善,則必心安理得,俯仰無愧,故心無熱惱而得清涼。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凡言三學(xué)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編為文,獨敘慧于先而戒于后,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后戒者,便解為文耳,于義何關(guān)哉!
戒者,梵名尸羅,即禁戒也,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yè)者。戒能生定,定能發(fā)慧,故學(xué)道人,以戒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三聚懺悔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具名大乘三聚懺悔經(jīng)。一卷。隋阇那崛多譯。菩薩藏經(jīng)之異譯。說隨喜勸請回向三聚之懺悔法。
大火聚
【佛學(xué)大辭典】
(譬喻)大火聚于一處者。以譬不可觸著之物體。智度論六曰:「是實智慧,四邊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觸,法不可受,亦不應(yīng)受?!?/div>
不定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不定性聚同。無量壽經(jīng)下曰:「彼佛國土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div>
不定性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聚之一。此性或可為邪,或可為正,無一定之向,故名不定性聚,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無間業(yè)者名定性邪聚,凡夫是不定性聚也。俱舍論九曰:「正邪定馀名不定,彼待二緣可成二故?!雇炇柙唬骸覆欢ㄐ哉?,除正邪外所馀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三藏法數(shù)】
謂此性或可為邪,或可為正,定非一向,是名不定性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