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以夷攻夷
(1).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 顏師古 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自相攻擊也?!?宋 王安石 《宋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許州軍州事梅公神道碑》:“公請擇人,使 潘羅支 ,兵法所謂,以夷攻夷?!?span id="4uaqqwa" class="book">《明史·李材傳》:“給事中 唐堯欽 等亦言:‘ 材 以夷攻夷,功不可泯?!?br />(2).晚 清 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xué)技術(shù)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清 魏源 《海國圖志敘》:“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div>
《國語辭典》:以夷伐夷  拼音:yǐ yí fā yí
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減力量,以便乘其隙而攻伐之?!逗鬂h書。卷一六。鄧禹傳》:「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挂沧鳌敢砸闹我摹埂ⅰ敢砸闹埔摹?。
《漢語大詞典》:以夷攻夷
(1).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 顏師古 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自相攻擊也?!?宋 王安石 《宋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許州軍州事梅公神道碑》:“公請擇人,使 潘羅支 ,兵法所謂,以夷攻夷。”明史·李材傳:“給事中 唐堯欽 等亦言:‘ 材 以夷攻夷,功不可泯?!?br />(2).晚 清 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xué)技術(shù)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清 魏源 《海國圖志敘》:“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div>
《國語辭典》:抗心希古  拼音:kàng xīn xī gǔ
心志高尚、以古人自相期許?!段倪x。嵇康。幽憤詩》:「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國語辭典》:闖光棍(闖光棍)  拼音:chuǎng guāng gùn
江湖無賴之流,逞強爭勝,黨羽間自相誇耀,稱為「闖光棍」。
《國語辭典》:自相魚肉(自相魚肉)  拼音:zì xiāng yú ròu
手足或君臣等關(guān)系切近者互相殘殺?!读簳?。卷二九。高祖三王傳。邵陵王綸傳》:「若自相魚肉,是代景行師,景便不勞兵力,坐致成效,丑徒聞此,何快如之?!埂稏|周列國志》第七八回:「況叔孫氏君臣自相魚肉,魯之不幸,實齊之幸也?!?/div>
《漢語大詞典》:伙并(夥併)
同伙自相拼殺。《水滸傳》第四七回:“ 晁蓋 道:‘俺 梁山泊 好漢,自從伙併 王倫 之后,便以忠義為主,全施仁德於民。’”
《漢語大詞典》:鰥對(鰥對)
猶孤對。對仗的一種。謂一句詩中自相為對。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專愚》:“‘煙鎖池塘柳’,五字寓五行,昔稱鰥對?!?/div>
《國語辭典》:勢合形離(勢合形離)  拼音:shì hé xíng lí
結(jié)構(gòu)保持完整而各部分形體自行獨立。三國魏。何晏 景福殿賦:「爾其結(jié)構(gòu),則脩梁彩制,下塞上奇,桁梧復(fù)疊,勢合形離?!?/div>
有法自相相違因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四相違之第三。有法者,宗之前名辭,自相者,于其前名辭發(fā)表之事件,相違者,反對之意。即謂立者所設(shè)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辭時,缺因之后二相,故不為成立其前名辭發(fā)表之事件之因,而反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敵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對之宗者。見因明入正理論等。
自相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切事物,有自共二相。(參見:共相)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一切事物,皆有自共二相。(參見:共相)
【三藏法數(shù)】
自相者,即色身諸法自相,謂堅是地相,濕是水相,煖是火相,動是風(fēng)相,各別不同故也。
共相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體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蘊中五蘊各事,是自相也??諢o我等之理,生住異滅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于青色有多事體,其一一事體,是自相也。如華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故自相共相,重重相望而無盡,遂無自相之實體。唯識述記二末曰:「如五蘊中,以五蘊事為自相,空無我等理為共相。(中略)如是展轉(zhuǎn)至不可說為自相,可說極微等為共相,故以理推無自相體。且說不可說法體名自相,可說為共相。以理而論,共既非共,自亦非自。」
【佛學(xué)常見辭匯】
諸法有自相與共相二種,各別不同的相叫做自相,與他共通的相叫做共相。
【三藏法數(shù)】
共相者,即色身諸法和合之相也。謂此色身皆從地、水、火、風(fēng),和合為相也。
自相空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十八空之一。(參見:空)附錄。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十八空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法有二種相:一者總相,生滅不住,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皆是無常;二者別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火有熱相,風(fēng)有動相。如是二相皆空,是名自相空。
【三藏法數(shù)】
謂五蘊之法,虛幻不實,了無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維摩經(jīng)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雇ⅰ刚卦唬盒〕擞^法緣起,內(nèi)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勾蟪肆x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萬善同歸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滅之無?!硅骃/u%nyata%。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男女一異等諸相無實,因緣所生,究竟無體,故謂之空。
自相作意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種作意之一。
法自相相違因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因明四相違因之一。宗法由有法與法之二語而成,「聲」之語為有法,「無?!怪Z為法。其有法與法各有意許與言陳之二者,其言陳云自相,其意許云差別,今為法之言陳,故云法自相,然立者所說之因于所立之宗法中,法之自相相違反對,謂之法自相相違因。例如所謂「聲為常,所作性故,如虛空(同喻)如瓶等(異喻)?!顾餍灾虿晦D(zhuǎn)于同品之常,而轉(zhuǎn)于異品之無常,故相違法之自相之「常,」而反生成立無常之過也。見因明入正理論。
自相別
【三藏法數(shù)】
相即相狀。謂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塵各別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別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識各別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觀身以不凈為自相,觀受以苦為自相,觀心以無常為自相,觀法以無我為自相,故名自相別。(身受心法即四念處。身謂己身,受謂領(lǐng)納諸事,心謂第六識,法謂善惡等法。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