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失姓名。生卒年不詳。衡山(在今湖南)五峰下人。多善文詞,往往能詩。有人赴廣州幕府,夜聞舟中吟,乃衡山舟子所作詩。事見《唐語林》卷二?!?a target='_blank'>全唐詩》作衡州舟子,存詩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女詩人。生平不詳。《全唐詩》存詩1首,出《吟窗雜錄》卷三一。
韋虛舟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虛心弟。舉孝廉,自御史累至戶部、司勛、左司郎中,歷荊州長史,洪、魏二州刺史兼采訪使,多著能政。入為刑部侍郎,官終大理卿。家有禮則,父子兄弟更踐郎署,時稱“郎官家”。
張舟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10 【介紹】: 唐吳郡人。初命蘄春主簿,歷安南經(jīng)略巡官、金吾衛(wèi)判官、山南東道節(jié)度判官、安南副都護,累加至檢校郎中。憲宗元和元年,遷檢校太子右庶子、安南都護、本管經(jīng)略使。三年,奏破環(huán)王國三萬余人,舟習于海邦,在安南時朝烏蠻長帥,辟道路,復銅柱,優(yōu)詔褒美,加國子祭酒,封武城縣男。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穆宗長慶二年(822)登進士第。后復中宏詞科。事見《元和姓纂》卷九、《登科記考》卷一九?!?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
虛舟。隰州刺史聿之子。中宏詞科。
僧道舟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4—941 【介紹】: 五代時僧。朔方回樂人,俗姓管。幼出家于龍興寺。善吟哦唄贊,嘹亮可聽。后入賀蘭山白草谷,立要持念。唐僖宗中和二年,聞關中亂,乃斷左臂焚之,以祈弭兵。又曾截左耳為祈雨。晚住靈武永福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管氏。朔方回樂人。髫年出家于龍興寺之孔雀院。檀信依仰。俄能創(chuàng)建永興寺。以致群眾。時韓公洙。方帥靈武。遂辭去。西遁賀蘭山白草谷。精誠之至。感甘泉既枯而復涌。且有靈蛇。游泳其中。尋而說法導俗。絕食禱雨。刺血畫千手眼大悲像。中和二年。關輔猶擾攘不已。乃于城南念定院塔下。斷左臂焚之像前。乞加被。以寧謐天下。獲迅雷烈風洪澍之應。若夫左則以救旱。久餓以請雪。皆如愿。天福六年二月六日。集門人垂戒畢。遂趺坐以逝。如入禪定。眾因漆纻以事。宋建隆中。奇士郭忠恕。著文頌德。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道舟。姓管氏。朔方回樂人也。髫年聰雅庠序有儀。雖誦詩書樂聞釋典。決志出家于龍興寺孔雀王院。爰得戒珠漸圓心月。吟哦唄贊嘹亮可聽。乃率信士造永興寺。功成不宰。辭靈帥韓公洙入賀蘭山白草谷。立要持念感枯泉重涌有靈蛇游泳于中。遂陟法臺談講也。道俗蜂屯檀施山積。贊唱音響可遏行云。獷悍之人若鴟鸮之革韻。乃刺血晝大悲千手眼立像。屬其亢陽則絕食瞑目。要期雨之通濟方議充腸。中和二年聞關輔擾攘。乃于城南念定院塔下。斷左肱焚之供養(yǎng)大悲像。愿倒冒干戈中原塞上早見弭兵。言畢迅雷風烈洪澍焉。又嘗截左耳為民祈雨。復斷食七日請雪皆如其愿。至于番洛無不祇畏。以天福六年辛丑歲二月六日。其夜未央結加趺坐。留累門人方畢而絕。享齡七十有八。遺骸不散如入禪定遂加漆纻焉。建隆中郭忠恕者。博覽群籍小學尤長。篆隸為能多事凌轢。因過投于北裔。詢舟前烈著碑頌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處州縉云人,俗姓陳。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世稱天臺國師。從其學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處州龍泉人。生陳氏。母葉。夢白光觸體。覺而娠。生而杰異。年十五。有梵僧見之。拊其背曰。汝當出家。塵中無置汝所也。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后唐同光中。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龍牙遁禪師問。雄雄之尊。因什么親近不得。遁曰。如火與火。曰忽遇水來。又作么生。遁曰。汝不會我語。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遁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為說。遁曰。道者汝向后自會去。時疏山有矮師叔者。精峭號能齧鏃機。韶問。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繩縛鬼子。曰不落古今請師說。矮曰不說。曰為什么不說。矮曰。個中不辨有無。韶曰師今善說。矮駭之。久而辭去。所至少留。見知識五十四人。括磨搜剝。窮極隱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隨眾而已。無所咨參。有僧問。法眼禪師曰。十二時中。如何得頓息萬緣去。法眼曰??张c汝為緣耶。色與汝為緣耶。言空為緣。則空本無緣。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韶聞悚然異之。又有問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于是韶大悟于座下。平生凝滯。渙若冰釋。感涕沾衣。法眼曰。汝當大宏吾宗。行矣。無自滯于是。游天臺。觀智顗禪師遺蹤。如故居。眷然有終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時。吳越忠懿王。以國子刺臺州。雅聞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禮。日夕問道。韶曰。他日為霸主。無忘佛恩。漢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國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為國師焉。韶說法簡而要。撥去枝葉。曰古圣方便。猶如河沙。六祖曰。非風幡動。仁者心動。是為無上心印。至妙法門。我輩稱祖師門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風幡不動。汝心妄動。若言不撥風幡。就風幡處通取。若言風幡動處。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風幡動。應須妙會。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既非種種解會。合如何知悉。若真見去。何法門不明。雖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或問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問不弱。又問亡僧遷化。向何處去。曰終不向汝道。曰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會。問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見。上座問。故每曰。大凡言句。應須絕滲漏乃可。僧隨問。如何是絕滲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無色識。色中無眼識。眼識二俱空。何能令見色。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馀物。古圣方便。皆為說破。若于此明得寂靜法。不寂靜法也收盡。明得遠離法。不遠離法亦收盡。未來現(xiàn)在。亦無遺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義寂者。謂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寖遠。必多散失。唯新羅國有善本。愿藉禪師慈力。致之使再開。東土人天眼目。于是韶以聞忠懿王。遣使航海。傳寫以還。而韶適與智者同姓。疑其后身也。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山谷。六月有星。隕于峰頂。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聞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開悟。夫問詞答語。無所增損。所謂悟者。何自而發(fā)之。及觀韶所對問者。如問古佛心。對曰此問不弱。如問如何是太子身。對曰大家見上座問。則問答之間。不令意根椿立。蓋嘗曰。大凡言句。須絕滲漏。而學者方爭趨微妙之域。欲見祖師之心。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尋訪知識。初發(fā)心于投子。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雄雄之尊。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與火。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答汝不會我語。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請益。牙謂韶曰。汝向后自會去。問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進云。不落古今請師說。疏云不說。進云。為什么不說。疏云。個中不辨有無。進云。師今善說。疏大駭。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然韶亦倦于參請矣。后至臨川但隨眾耳。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墼?。是曹源一滴水。其僧惘然。韶則豁爾開悟于側。遂以所見似慧?;墼迫晗蚝螽敒閲鯉煛W娴拦獯?。吾不如也。游天臺。州牧錢俶。以國王子。向韶之名。延請問道。韶知其他日必貴。因以佛法囑累焉。漢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國位。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禮。擇形勝地。為作道場。而般若其一也。開堂說法。凡十二會。語多不錄。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亂。放失海外。新羅諸國。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遐邇。韶曰吾寧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隕于峰頂。林木變白。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時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別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姓陳氏。縉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數(shù)。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見臨川法眼禪師。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歸依者眾。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為國王當興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禪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錢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題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石崩振驚百里。山如野燒蔓筵。果應韶終。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簡邪思惟。增遍計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三摩提以觀如幻故。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諸圣度生復若何?;蚍ㄑ轁h庭。極證之名未著。風行廬阜。禪那之學始萌。佛陀什秦擯而來。般若多晉朝而至。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吳之僧會亦示有緣。俱未分明肆多隱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天臺智者引而伸之。化導陳隋。名題止觀粵有中天達磨哀我群生。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認指忘月。得魚執(zhí)筌。但矜誦念以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曲指則漸修也。見性成佛者。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禪也。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又達磨立法要唯二種。謂理也行也。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權合道也。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后則臨汧。牧圉子孫終號于強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缮?。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頭也。忍生秀與能。能傳信衣。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蔭車百輛。尼拘樹而展轉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當是時也應其懸記屬于此人。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是歟。重之曰。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諸佛得之升等妙。雌龍得之破障纏。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故今之像末斗諍復生。師足既傷資爭未已。如聞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無?;蚵勔宦纺鶚劇t曰。八萬法門何在。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云何修菩薩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何由復業(yè)?;蚺e經(jīng)以示之。則對曰。此性宗法?;蛑^之曰。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且置而勿論。又欲棄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烏茶小乘謗大乘學作空華外道。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但破百年之暗。靡營一室之隳。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脫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資。行不廢而理逾明。法無偏而功兼濟。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其如玄學多斥講家。目為數(shù)寶之人。終困屢空之室。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定不相違。施設逗根用有時處。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之名。論海總朝宗之會毗尼一學軌范千途。授形俱筑釋子之基。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擬捐三事何駕一乘。終包不足之羞。豈倒轉依之地。通人不誚豎子何知。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吠聲貽責遷怒傷人。因擊鼠以破盆。為爭摶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須均??v橫盡而成一秦。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今從貞觀及于宋朝。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騰空。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高之道矣。吾徒通達無相奪倫。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為師之訓。慎之哉。慎之哉。
舟宏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太平興國四年(979)任南雄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人,字希聲。博學能詩,才識過人。太宗淳化四年,詣闕上書,言蜀中利病。有《漁舟集》。
全宋詩
郭震,字希聲,號漁舟先生(《全蜀藝文志》卷五三《郭氏族譜》),又號汾陽山人(《直齋書綠解題》卷二○),成都(今屬四川)人。太宗淳化四年(九九三)詣闕上書,言蜀將亂,后隱居。事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八《隱逸傳》。有《漁舟集》,李畋嘗為之作序,已佚。今錄詩十六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虛舟,晉江(今屬福建)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八閩通志》卷五○)。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臺州天臺人,號一山叟。居西湖長慶寺。能詩,工畫。所畫小叢竹,或二三竿,或百十成林,無重復冗雜者。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舟。丹丘人。棄家入道。勤行四三昧。天圣初。結同學十人。行大悲行法者三年。結十四人。行普賢行法者又三年。初入期。誓于像前曰。倘此三昧有成。當焚軀以效供養(yǎng)。行法既周。回故里。求證于神炤。炤欲全其重愿。諭道俗。輸香木成大??。仲夏晦日。炤囑之曰。法華尊施。爾克修之。梵網(wǎng)明晦。爾克遵之。惟系心法界。身如火如。則一聚之燼。乃三昧之蘊。喜見精進。以奉凈明真供。唯子行焉。舟。奉教致謝。端坐薪塔?;鸸鈱偬?。了無傾側。舍利晶耀。求者皆如其愿?;鸷笫这殴钳幹?/blockquote>
李虛舟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天圣四年(1026)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天圣六年(1028)1月,罷提點刑獄。明道二年復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普州人,字虛舟。第進士。監(jiān)益州交子務,發(fā)奸隱萬緡,主吏皆當死,渙請于使者,愿不受賞,于是全活者眾。知峽州,大江漲溢,渙前戒民徙儲積、遷高阜,及城沒,無溺者。因相地形筑子城埽臺,為木岸七十丈,繚以長堤,楗以薪石,其后江漲不為害,民德之。徙知涪州,終光祿卿。卒年六十七。
全宋詩
姚渙,字虛舟,普州(今四川安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清乾隆《潼川府志》卷六),監(jiān)益州交子務。歷知峽州、涪州。終光祿寺卿,卒年六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三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晚號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弱冠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舒城縣。哲宗元祐間知南劍州(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八年(一○九三),知建州(《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移知虔州。擢京東路轉運判官,移河北、江西,徙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歸?;兆谡投曜?,年七十九。有《云溪文集》百卷(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已佚。宋趙不悔《新安志》卷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实v五年,才冠而登第。歷知舒城縣、南劍州、建州、虔州。哲宗擢為京東轉運判官,終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而歸。凡歷官十七任,皆有治跡。晚號云溪翁,卒年七十九。有文百卷,手所校書萬馀卷。見《新安志》卷七,《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宋史翼》卷二○,《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0—1124 【介紹】: 宋衢州常山人,字彥舟。王漢之弟。神宗元豐二年進士。歷杭州、越州教授。哲宗元祐三年為太學博士。九年請外,通判衛(wèi)州。入朝編《兩朝魯衛(wèi)信錄》。徽宗立,以薦召對,言“求言非難,聽之難;聽言非難,察而用之難”。拜吏部員外郎,充國史院編修官。擢中書舍人。崇寧元年,進給事中、吏部侍郎。二年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道削職知舒州?;从茵嚕c活萬人。入黨籍罷,旋知廣州,為廣南東路經(jīng)略安撫。在廣三年,頗著聲跡。大觀元年召赴闕,尋出知洪、滁等州。以疾提舉明道宮。恬于仕進,每云“乘車常以顛墜處之,乘舟常以覆溺處之,仕官常以不遇處之,則無事矣”。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王渙之(一○六○——一一二四),字彥舟,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元豐二年,未冠登進士第,特補武勝軍節(jié)度推官。元祐中為太學博士,通判衛(wèi)州,入編修《兩朝魯衛(wèi)信錄》?;兆诹ⅲ賹?,拜吏部員外郎,擢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崇寧初進給事中,除吏部侍郎。入黨籍,解職出知舒、廣、滁、杭、揚諸州。張商英引為給事中、吏部侍郎。復出守,知中山府,以疾提舉明道宮。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著有文集三十卷。見程俱《王漢之墓銘》(《北山集》卷三○),《京口耆舊傳》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