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葉愛梅,號蒼山,與謝枋得相交。事見清同治《弋陽縣志》卷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贛州寧都人,字子實,號蒼山。曾興宗孫。博學工詩。理宗紹定間領鄉(xiāng)薦,與從弟曾原郕俱博學工詩。避亂鐘陵,從戴石屏諸賢結江湖吟社。有《選詩衍義》、《倉山詩集》。
全宋詩
曾原一,字子實,號蒼山,寧都(今屬江西)人。理宗紹定三年(一二三○)避亂鐘陵,從戴復古等結江湖吟社。四年,領鄉(xiāng)薦,嘗與從弟原郕師楊伯子。有《選詩衍義》、《蒼山詩集》,已佚。明嘉靖《贛州府志》卷一○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
曾原一,字子實,號蒼山,又號大初子,贛州寧都(今江西寧都)人。興宗孫。與從弟原郕師廬陵楊伯子,俱博學工詩。紹定四年領鄉(xiāng)薦。紹定中,避亂鐘陵,與戴復古諸人結江湖吟社。著有《選詩衍義》、《蒼山詩集》。見《萬姓統(tǒng)譜》卷五七。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號蒼山,黃巖人。洪武初,官濟寧經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64—1849 【介紹】: 清江蘇儀徵人,字伯元,號蕓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授編修。道光間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傅。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振興文教為自任。在史館倡修《儒林傳》、《文苑傳》,在浙、粵等省,設詁經學堂和學海堂。生平著述甚富,兼工書,尤精篆隸。校刊《十三經注疏》、《文選樓叢書》,撰輯《經籍纂詁》、《積古齋鐘鼎款識》、《兩浙金石志》等,匯刻《學海堂經解》,自著有《研經室集》。老病致仕,卒謚文達。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
阮元,字伯元,號云臺,儀徵人。乾隆己酉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重宴鹿鳴,加太傅。謚文達。有《研經室集》。
全臺詩
阮元(1764~1849),清江蘇儀徵人,字伯元,號蕓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授編修。道光間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傅。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振興文教為己任。在史館倡修《儒林傳》、《文苑傳》,在浙、粵等省,設詁經學堂、學海堂。生平著述甚豐,兼工書,尤精篆隸。校刊《十三經注疏》、《文選樓叢書》,撰輯《經籍纂詁》、《積古齋鐘鼎款識》、《兩浙金石志》等,匯刻《學海堂經解》,自著《研經室集》。老病致仕,卒謚文達?!肚迨妨袀鳌肪砣袀鳌紖⒖紡垞种戎骶帯吨袊鴼v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阮元有關臺灣詩一首,見連橫《臺灣詩乘》,今據以移錄。(吳福助撰)
詞學圖錄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號蕓臺,又號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官至禮仁閣大學士,謚文達。工詩文,精鑒金石書畫,善書。善制大理石屏為阮氏石畫,號蒼山畫仙。著作之富甲于一時。與修《石渠寶笈》二編,所見內府秘藏書畫,記其題跋,辨別真贗。有《石渠隨筆》、《皇清碑版錄》、《積古齋鐘鼎疑識》、《兩浙金石志》、《研經室集》。
《漢語大詞典》:蒼山(蒼山)
青山。 唐 杜甫 《九成宮》詩:“蒼山入百里,崖斷如杵臼?!?/div>
分類:蒼山青山
《漢語大詞典》:崇圣寺(崇聖寺)
寺名。在 云南省 大理 西北 點蒼山 東麓。寺東有 千尋塔 ,方形,中空,密檐式建筑,十六層,高69.13米,建于 南詔 保和 時期;南、北各有一小塔,均八角形,實心,十層,高42.19米,建于 五代 。故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語大詞典》:默蒼(默蒼)
靜靜的蒼山。 清 魏源 《天臺紀游·華頂歸云》詩:“銀盤貯默蒼,時露百千嶙?!?/div>
分類:靜靜蒼山
《漢語大詞典》:望夫云(望夫雲)
白 族民間傳說。 蒼山 雌龍去看望和會見其被鎮(zhèn)在 洱海 中的丈夫孽龍所興起的云。 清 俞樾 《茶香室續(xù)鈔·望夫云》:“國朝無名氏述異記云:‘ 趙州 有 洱海 ,土人詣 大理 府,必由之,然風波甚惡。其海中有望夫云起,則不敢行。相傳鎮(zhèn)一孽龍在海中央,其雌龍在 蒼山 ,每欲相會,則 蒼山 云起,排如階級,環(huán)二十里,至海中而止。是日狂風拔木,然凝視天上云,未嘗稍轉移,真怪事也?!贝藗髡f已被整理并改編為長詩和戲劇。
《國語辭典》:大理縣(大理縣)  拼音:dà lǐ xiàn
縣名。位于云南點蒼山、洱海之間,為滇西名勝區(qū),并為云南西部軍事及政治上的中樞。漢置葉榆縣,東漢稱「楪榆」。唐時南詔都此,宋、元時為大理國,明稱「太和縣」,民國初年改稱「大理縣」。
《漢語大詞典》:蛺蝶泉(蛺蝶泉)
泉名。在 云南省 大理市 北郊 點蒼山 云弄峰 下。是 洱海 邊少數民族白族地區(qū)的著名勝景之一。也稱 蝴蝶泉 。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其西山麓有 蛺蝶泉 之異……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设b。稍東,其下又有一小樹,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fā)花如蛺蝶,鬚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鬚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游人俱從此月,羣而觀之,過五月乃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