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1詞典 13分類詞匯 38
《國語辭典》:議會(議會)  拼音:yì huì
由人民代表組成的參政機關。可行使立法權。在內(nèi)閣制國家中,且負有監(jiān)督政府的權力。也作「國會」、「議院」。
《國語辭典》:議會制(議會制)  拼音:yì huì zhì
由立憲國家的公民選舉代表,參議國家政事的制度。也稱為「代議制」。
《國語辭典》:參議會(參議會)  拼音:cān yì huì
省市縣的民意代表機關,由民選參議員組織而成,輔助當?shù)卣岣咝姓省?/div>
《國語辭典》:議會制(議會制)  拼音:yì huì zhì
由立憲國家的公民選舉代表,參議國家政事的制度。也稱為「代議制」。
《高級漢語詞典》:議會制度  拼音:yì huì zhì dù
具有行政和立法互相依存特性的政府體制,通常有個空銜的國家元首,而行政實權卻賦予內(nèi)閣, 內(nèi)閣由議員組成,他們各自地和集體地對議會負責
《國語辭典》:歐洲議會(歐洲議會)  拼音:ōu zhōu yì huì
歐洲聯(lián)盟的民意機關,由歐盟公民直選選出,為歐盟核心機制。由于牽涉到各國主權,歐洲議會的職權有限,不能干預歐盟各國的外交、國防、司法及內(nèi)政。立法權局限在經(jīng)貿(mào)方面,另外對于歐盟預算、財政規(guī)范、食品安全及環(huán)保規(guī)定,則有重要的影響力。
《國語辭典》:議會政治(議會政治)  拼音:yì huì zhèng zhì
由人民選舉出來的代表組成議會行使政權的政治。
《國語辭典》:公議會(公議會)  拼音:gōng yì huì
可分地方公議會和京都公議會二種。地方公議會旨在審定民事和部分刑事訴訟案件。京都公議會則管理政治和宗教的事物。
《國語辭典》:大議會(大議會)  拼音:dà yì huì
法國威廉一世于西元一○六六年征服英格蘭后,將賢人會議改制成大議會。參議的人限貴族王侯、教士等。一年開會三次,有修訂法律、政策裁決等司法權。
《國語辭典》:地方議會(地方議會)  拼音:dì fāng yì huì
由地方公民選舉代表,組成監(jiān)督該地方政府行政事務的議會。如新北市議會、新竹縣議會。如:「執(zhí)政黨的議員在地方議會中占多數(shù)席次,取得主導地位。」
《國語辭典》:評議會(評議會)  拼音:píng yì huì
以交換意見、決定方針為目的合議機關或會議。如:「市政評議會」。
《國語辭典》:縣議會(縣議會)  拼音:xiàn yì huì
縣級地方民意機關,由縣民選舉議員,并由議員互選議長、副議長各一人組成,有代表縣民行使各種縣政事務的議決、接受人民請愿等職權。
《國語辭典》:市議會(市議會)  拼音:shì yì huì
市級地方民意機關。由市民選舉議員,并由議員互選議長、副議長各一人組成,代表市民議決各種市政事務,并受理人民請愿等事項。
《國語辭典》:省議會(省議會)  拼音:shěng yì huì
省級單位的最高民意機關。由全省各縣市公民選舉議員,并由議員互選議長、副議長各一人所組成。代表省民行使各種省政事務的議決、建議省政興革、接受人民請愿等職權。
《國語辭典》:議院(議院)  拼音:yì yuàn
立憲國家的立法機關。也作「國會」、「議會」。
分類:議會
《國語辭典》:議會(議會)  拼音:yì huì
由人民代表組成的參政機關。可行使立法權。在內(nèi)閣制國家中,且負有監(jiān)督政府的權力。也作「國會」、「議院」。
《漢語大詞典》:兩院(兩院)
議會的上、下院。各國兩院名稱不同。如 美國 國會叫參議院、眾議院; 英國 叫貴族院、平民院; 法國 叫共和國參議院、國民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