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2詞典 2分類詞匯 40
《漢語大詞典》:侵誣(侵誣)
侵害誣蔑。 漢 應璩 《百一詩》之一:“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誣?!?前蜀 杜光庭 《鄭頊別駕本命醮詞》:“或雪志於侵誣之際,或滌瑕於猜忿之中。”
分類:侵害誣蔑
《漢語大詞典》:毀黷(毀黷)
誣蔑誹謗。舊唐書·仆固懷恩傳:“ 子儀 先已被猜,臣今又遭毀黷。”
《漢語大詞典》:赭寇
清 代統(tǒng)治階級對 太平天囯 等農(nóng)民起義軍的誣蔑性稱呼。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越醫(yī):“ 越 中自昔多名醫(yī),代有傳緒。赭寇亂后,不特世醫(yī)歇絶,崛起者更無人?!?清 王韜 《瀛壖雜志》卷二:“ 咸豐 三年赭寇之亂,園中室廬為賊巢穴。” 清 王韜 《瀛壖雜志》卷二:“赭寇之亂, 江 浙 淪陷。”
《漢語大詞典》:誣污(誣汙)
亦作“ 誣污 ”。亦作“ 誣洿 ”。 誣蔑;玷污。史記·田叔列傳:“ 杜大夫 及 石氏 使人謝,謂 田少卿 曰:‘吾非敢有語言也,愿 少卿 無相誣污也?!?宋 司馬光 《龔君賓論》:“﹝ 王莽 ﹞又欲誣洿清士,以其臭腐之爵祿,甘言諛禮,期於必致?!?茅盾 《路》一:“也是少爺出身的 薪 好像閨秀被人誣污似的很生氣?!?/div>
分類:誣蔑玷污
《漢語大詞典》:構(gòu)毀(構(gòu)毀,搆毀)
誣蔑毀謗。北齊書·魏蘭根傳:“ 廢帝 素有德業(yè),而為 蘭根 等構(gòu)毀,深為時論所非?!?br />搆毀:誣陷詆毀。梁書·侯景傳:“ 澄 天性險忌,觸類猜嫉,諂諛迭進,共相搆毀。”
《漢語大詞典》:塵謗(塵謗)
誣蔑誹謗。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彼裘紱於何有,貽塵謗於后王?!?李善 注:“言裘紱輕微何所有,而空貽塵謗而及后王?!?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魏書·田益宗傳》:“但任重據(jù)邊,易招塵謗,致使 桃符 橫加讒毀,説臣恒欲投南,暴亂非一?!?/div>
《漢語大詞典》:毀譖(毀譖)
誣蔑誹謗。漢書·孔光傳:“毀譖仁賢,誣愬大臣。”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 竇皇后 ﹞因誣言欲作蠱道祝詛,以菟為厭勝之術,日夜毀譖,貴人母子遂漸見疏。”隋書·高祖紀上:“﹝ 周武帝 ﹞有四幸姬,并為皇后,諸家爭寵,數(shù)相毀譖?!?/div>
《國語辭典》:蠅糞點玉(蠅糞點玉)  拼音:yíng fèn diǎn yù
蒼蠅的糞玷污美玉。語本唐。陳子昂 宴胡楚真禁所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比喻奸邪害善。宋。陸佃《埤雅。卷一○。釋蟲。蠅》:「青蠅糞尤能敗物,雖玉猶不免,所謂蠅糞點玉是也?!?/div>
《漢語大詞典》:竹幕
猶鐵幕。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客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誣蔑用語。意謂封鎖國境,使人民無以知國外消息,亦使外人無從得其內(nèi)情。 周恩來 《在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關于目前國際形勢、我國外交政策的發(fā)言》:“事實勝過雄辯,鐵幕或者竹幕不在我們這里?!?span id="vrtbdll" class="book">《人民日報》1955.4.26:“ 中國 人民愿意在和平相處的原則上繼續(xù)同 亞 非 國家和全世界其他任何國家建立和擴大相互的聯(lián)系,增進相互的了解和合作。事實再次證明,我們沒有竹幕?!?/div>
《漢語大詞典》:豬觜關(豬觜關)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 熙寧 間, 東平 有名士 王景亮 者,喜名貌人,后反為人號作‘豬觜關’。世謂 鄆 有‘豬觜關’繇此始?!焙笠灾溉我庹_蔑別人的人。 金 元好問 《感事》詩:“且看含血曾誰噀,豬觜關頭是鬼門?!?/div>
《漢語大詞典》:譖慝(譖慝)
誣蔑毀謗。墨子·修身:“譖慝之言,無入之耳?!?孫詒讓 間詁引 王念孫 曰:“譖慝,即讒慝。左傳 僖 二十八年‘閒執(zhí)讒慝之口’,是也。譖與讒古字通。”
《漢語大詞典》:誣呵(誣呵)
誣蔑斥責。 清 周亮工 《南昌先生〈四部稿〉序》:“而八家醇潔簡勁之風反至代受誣呵,澌滅不可再振。”
分類:誣蔑斥責
《漢語大詞典》:污口橫蔑
亦作“污口橫衊”。 用污穢的言語肆意誣蔑。《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他若説到那些話頭,你便説是兒子不孝,污口橫衊?!?/div>
《國語辭典》:窩心(窩心)  拼音:wō xīn
1.受侮辱或委屈,不能表白而苦悶在心?!秲号⑿蹅鳌返谌兀骸阜讲拍憷夏翘捉淮俏焕闲屑?,你老瞧作賊的落到這個場中,算撤臉窩心到那頭兒了。」
2.舒暢、欣慰的感覺。如:「一句貼心的話,聽起來十分窩心?!?/div>
《漢語大詞典》:痛誣丑詆(痛誣醜詆)
盡情誣蔑,用很難聽的話毀謗。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盾鼻隨聞錄〉當毀:“﹝ 汪堃 所著《盾鼻隨聞録》對﹞ 何氏 自 文安公 凌漢 以下,并逮其家婦孺,無不痛誣丑詆,至令人不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