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572,分239頁顯示  上一頁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張王李趙
完璧歸趙
圍魏救趙
慰趙子弟
艷趙傾燕
燕南趙北
燕歌趙舞
甘羅說趙王
不分南北東西,不問張王李趙
趙旺
趙不肖
趙崇祚
趙匡胤
璧趙
拔趙易漢
《國語辭典》:張王李趙(張王李趙)  拼音:zhāng wáng lǐ zhào
泛指不重要的人物。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俚語有『張王李趙』之語,猶言是何等人,無足掛齒牙之意也?!?/div>
《國語辭典》: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藺相如奉使秦國,交涉以和氏璧換取秦城時,識破秦國訛詐,巧妙的使璧安然回到趙國。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后比喻物歸原主。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一五出:「再休思重會蘭房,那虜騎如云不可當(dāng)。便得個完璧歸趙也?!挂沧鳌笟w趙」、「原璧歸趙」。
《國語辭典》:圍魏救趙(圍魏救趙)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戰(zhàn)國時魏圍攻趙都邯鄲,趙求救于齊,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率兵救趙。孫臏趁魏重兵在外,國內(nèi)空虛,派兵直搗魏都大梁,魏軍被迫撤回,并于桂陵遭齊兵截?fù)簦髷?,趙國之危遂解。見《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后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后方,迫使敵兵撤回的戰(zhàn)略?!端疂G傳》第六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div>
分類:圍攻
《分類字錦》:慰趙子弟(慰趙子弟)
漢書高帝紀(jì):代相國陳豨反,上自東至邯鄲,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曰見四人。上封各千戶。以為將。左右諫。上曰:陳豨反,趙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計唯獨邯鄲中兵耳。吾何愛四千戶。不以慰趙子弟。皆曰善。
分類:勛封
《分類字錦》:艷趙傾燕(艷趙傾燕)
蕭子顯 美女篇佳人淇渭上 艷趙復(fù)傾燕。
分類:美婦人
《漢語大詞典》:燕南趙北(燕南趙北)
泛指 黃河 以北地區(qū)。 唐 楊炯 《唐贈荊州刺史成公神道碑》:“以某年月日,歸葬於某原。 碣石 、 恒山 , 燕 南 趙 北,禮儀光被,宗族相臨。” 宋 蘇軾 《定州到任謝執(zhí)政啟》:“ 燕 南 趙 北,昔稱謀帥之難;尺短寸長,今以乏人而授。” 宋 陸游 《涉白馬渡慨然有懷》詩:“ 太行 之下吹虜塵, 燕 南 趙 北空無人?!?/div>
《漢語大詞典》:燕歌趙舞(燕歌趙舞)
(1).古 燕 趙 人善歌舞,后以“燕歌趙舞”泛指美妙的歌舞。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羅襦寳帶為君解, 燕 歌 趙 舞為君開?!?br />(2).用以形容文辭美妙。新唐書·文藝傳上·駱賓王:“ 開元 中, 説 與 徐堅 論近世文章, 説 曰:‘…… 閻朝隱 如麗服靚粧, 燕 歌 趙 舞,觀者忘疲,若類之《風(fēng)》《雅》,則罪人矣。’”
《國語辭典》:甘羅說趙王(甘羅說趙王)  拼音:gān luó shuì zhào wáng
秦始皇時,甘茂之孫甘羅,年十二,為始皇說服趙王割五城,始皇封甘羅為上卿的故事。見《史記。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傳》。
《國語辭典》:不分南北東西,不問張王李趙(不分南北東西,不問張王李趙)  拼音:bù fēn nán běi dōng xī,bù wèn zhāng wáng lǐ zhào
(諺語)比喻人糊里糊涂、暈頭轉(zhuǎn)向?!?a target='_blank'>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他也樂得不分南北東西,不問張王李趙,進(jìn)了門兒,二只手先拉了二媽媽道了陣喜,然后又亂了一陣。」
《國語辭典》:趙旺(趙旺)  拼音:zhào wàng
北平方言:(1)失業(yè)的人。(2)能吃頓飯的地方。
《國語辭典》:趙不肖(趙不肖)  拼音:zhào bù xiào
走。為「趙」去除「肖」的拆字格。如:「他一聲兒不吭就趙不肖了?!?/div>
分類:去除
《國語辭典》:趙崇祚(趙崇祚)  拼音:zhào chóng zuò
人名。字宏基,后蜀人,生卒年不詳。事孟昶為衛(wèi)尉少卿。編有《花間集》一書,為最早的詞集,收晚唐、五代詞十八家,五百首。
《國語辭典》:趙匡胤(趙匡胤)  拼音:zhào kuāng yìn
人名。(西元927~976)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后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lǐng)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掌握兵權(quán)。后發(fā)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jié)束五代擾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務(wù)農(nóng)興學(xué),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nèi),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
《國語辭典》:璧趙(璧趙)  拼音:bì zhào
物歸原主的意思。參見「完璧歸趙」條。
《國語辭典》: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藺相如奉使秦國,交涉以和氏璧換取秦城時,識破秦國訛詐,巧妙的使璧安然回到趙國。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后比喻物歸原主。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一五出:「再休思重會蘭房,那虜騎如云不可當(dāng)。便得個完璧歸趙也。」也作「歸趙」、「原璧歸趙」。
《漢語大詞典》:拔趙易漢(拔趙易漢)
見“ 拔趙幟易漢幟 ”。
《漢語大詞典》:拔趙幟易漢幟(拔趙幟易漢幟)
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韓信 率 漢 軍擊 趙 ,將至 井陘口 ,先挑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抄小路埋伏于 趙 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以誘 趙 。 趙 軍出擊, 漢 軍佯敗而走, 趙 軍果空營追擊。“ 信 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 趙 空壁逐利,則馳入 趙 壁,皆拔 趙 旗,立 漢 赤幟二千?!?趙 軍進(jìn)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 漢 軍赤幟,大驚,“以為 漢 皆已得 趙王 將矣”,于是潰不成軍,終于為 信 所滅。后遂用以為偷換取勝或戰(zhàn)勝、勝利之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人妖:“妻與生用拔 趙 幟易 漢 幟計,笑而行之?!币嘧鳌?拔趙幟立赤幟 ”、“ 拔趙易漢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四:“惜偽古文罅漏太多,彌縫匪易,雖盛氣強(qiáng)詞,仍不能拔 趙 幟而立赤幟也?!?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埋頭苦干,意欲將新軍中除 滿 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一舉而拔 趙 易 漢 。”亦省作“ 拔幟 ”。 南朝 陳 張正見 《賦得韓信詩》:“ 淮陰 總 漢 兵, 燕 齊 擅遠(yuǎn)聲。沉沙擁急水,拔幟上危城?!?唐 魏徵 《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縱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yīng)變無窮?!?明 何景明 《淮陰侯》:“大將登臺貴,三軍拔幟豪。” 清 趙翼 《前接雨村觀察續(xù)寄詩話有書報謝茲又接來書并詩四章再次寄答》之四:“擣虛拔幟晨趨壁,救敗量沙夜唱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