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佖(一○七二——一一○六),神宗第九子。元豐六年賜名,授檢校太尉,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封儀國公。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大寧郡王。紹圣二年封申王,五年拜司空。帝崩,佖因目疾不得立?;兆诩次?,以帝兄遷太傅,進陳王,旋拜太師,歷京兆、真定尹,荊、揚、太原、興元牧。崇寧五年薨,贈尚書令兼中書令,謚榮穆。改封吳王。見《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傳》三。
人物簡介
趙仲湜(一○七三——一一三七),字巨源,初名仲泹,楚榮王宗輔子。熙寧十年,授右內(nèi)率府右副率。累遷密州觀察使、知西外宗正事、保大軍承宣使。欽宗嗣位,授靖海節(jié)度使,更今名。康王即位于南京,仲湜由漢上率眾徑謁,襲封嗣濮王,加開府儀同三司,歷檢校少保、少傅。紹興七年卒,追封儀王,謚恭孝。見《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讓傳》及本人所作《自贊》。
人物簡介
趙士礽,字誠甫,太宗五世孫,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人?;兆诖笥^元年(一一○七),鎖試第一,授從仕郎。歷通判臨安府,江南轉(zhuǎn)運判官,知荊門軍,提舉淮東常平茶鹽。筑室鉛山,曰暇樂園。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為宗官。卒年七十五。事見《鉛書》卷三。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生卒】:1077—1100 【介紹】: 即宋哲宗。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旋即位。時年尚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次年改年號為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為相,貶逐章惇、蔡確等新黨。八年,太后死,始親政。次年改元紹圣,以章惇為相,罷范純?nèi)?、呂大防、蘇轍等,盡復(fù)神宗時新法,重修《神宗實錄》。在位十六年。全宋詩
宋哲宗趙煦(一○七六~一一○○),神宗第六子。元豐五年(一○八二)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元祐八年(一○九三),太后去世,親政。在位十六年,建元元祐、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全宋文·卷三二二一
宋哲宗趙煦(一○七七——一一○○),神宗第六子,熙寧九年十二月生。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太平軍節(jié)度使,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jié)度使,進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是年三月即位,年僅十歲。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改元元祐,召司馬光、呂公著為相,貶逐新黨,盡罷新法。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崩,始親政,改元紹圣,以紹述神宗新法為名。遂罷免宰相范純?nèi)实?,追奪司馬光等謚,以章惇為相,起用曾布、蔡卞等執(zhí)政,于是熙豐新法漸次恢復(fù)。元符三年正月崩,在位十六年,年號三:元祐、紹圣、元符。有集二十七卷。事跡見《宋史》卷一七至一八《哲宗紀》,《玉海》卷二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宣州南陵人,字循道。神宗朝舉進士?;兆诖笥^中知績溪縣,重和間通判臺州。以詞得名,亦工詩。全宋詩
趙企(?~一一一八),字循道,南陵(今屬安徽)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徽宗大觀間知績溪(《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二)。重和元年卒于臺州通判任(清光緒《臺州府志》卷二)。事見民國《南陵縣志》卷二九。今錄詩十七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彥澤。趙霄弟。學業(yè)亞于其兄?;兆诖笥^中以八行舉,因恥為蔡氏所設(shè)科,力辭不赴。方臘兵起,沾協(xié)縣令同守御。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