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朝鮮憲宗,1834年—1849年在位,朝鮮王朝第24位國王。字文應,號元軒,是朝鮮純祖李玒之孫、朝鮮文祖(孝明世子)李旲之子,母為神貞翼皇后趙氏(神貞王后)。
人物簡介
【生卒】:1828—1899 【介紹】: 清浙江黃巖人,字子莊,別字耘軒。同治六年舉人。治經(jīng)學,于小學尤力。嘗主講九峰精舍。光緒間,以學行聞于朝,加內(nèi)閣中書銜。有《經(jīng)說偶存》、《六書古訓》、《柔橋文集》。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871 【介紹】: 清滿洲正白旗人,托和絡氏,字清軒。官學生,考授內(nèi)閣中書,充軍機章京。咸豐元年,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官至兵部尚書。咸豐末,與肅順等同受顧命。祺祥政變后,革職遣戍。同治三年,釋歸。
人物簡介
【生卒】:1834—1884 【介紹】: 清安徽廬江人,字筱軒。咸豐四年領(lǐng)團練攻太平軍。同治元年從李鴻章援蘇。光緒間官至廣東水師提督。旋以幫辦山東軍務駐登州。八年率部赴朝鮮,執(zhí)大院君李是應送天津。卒謚武壯。人物簡介
吳長慶,字筱軒,廬江人,光緒壬午平朝鮮亂賞三等輕車都尉,甲申班師,卒謚武壯。
人物簡介
【生卒】:1835—1902 【介紹】: 清江蘇吳縣人,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同治七年進士。授編修,以請裁減“大婚”經(jīng)費,直聲震朝中。光緒十一年,以左副都御史赴吉林,與俄使勘界,爭回被侵之琿春黑頂子地。后為湖南巡撫,甲午戰(zhàn)爭中,自請率湘軍出山海關(guān)拒敵,旋以兵敗革職。善篆籀,亦能畫,精金石、文字等學,收藏書畫、古銅器甚富。有《恪齋詩文集》、《恪齋集古錄》、《古籀補》、《權(quán)衡度量考》等。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四
吳大澂,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吳縣人。同治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湖南巡撫。有《恪齋集》。詞學圖錄
吳大澂(1835-1903) 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江蘇吳縣人。同治,歷任編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職。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善詩文,精書畫、金石。有《恪齋詩文集》、《恪齋集古錄》、《古籀補》、《古玉圖考》、《恒軒吉金錄》等。維基
吳大(1835年—1902年),原名吳大淳(因避清穆宗名諱,而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恪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官員。吳大澂于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十一日生于蘇州雙林巷。道光二十九年(1849)與兄吳大根一同參加縣府試。翌年兄弟二人赴昆山應院試。咸豐元年(1851年)考取縣試第七,府試第九名。二年去金陵參加鄉(xiāng)試落第。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補行江南鄉(xiāng)試,吳大澂中式第三名舉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陜西學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光緒三年(1877)山西、陜西饑荒,吳大澂從天津購得高粱7000石以賑災。又自己前往災區(qū),參與救災。在當?shù)嘏c鄉(xiāng)紳合作設立磨廠,存活災民。光緒六年(1880)授三品卿銜,吉林督辦。協(xié)助吉林將軍銘安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地防務,訓練馬步新軍。又創(chuàng)設了機器制造局,制造彈藥,鼓勵移民拓殖。光緒十一年(1885年),詔赴吉林,先會見寧古塔副統(tǒng)容山,后會同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與俄國使臣重勘琿春黑頂子地邊界,援咸豐十一年舊界圖,立碑五座,建銅柱,自篆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笔栈厍纸纾岸鋈雸D們江者亦卒以通航無阻?!惫饩w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任內(nèi)與張之洞聯(lián)名反對葡萄牙侵占澳門香山。試圖阻止清廷與葡萄牙簽訂條約,不果。光緒十四年(1888年)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修黃河水患,用水泥砌筑磚石壩,加固“鄭州十堡”工程;二月,上表要求尊奉皇帝生父醇親王奕譞為“皇帝本生父”,遭到慈禧太后公開斥責。光緒十五年(1889年)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光緒帝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自請率領(lǐng)湘軍出關(guān)應戰(zhàn),戰(zhàn)敗于海城,罷歸,返回湖南,不久受命開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再降旨,將其革職,永不敘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卒,年六十八?!?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836—1910 【介紹】: 清直隸定興人,字滋軒。以舉人從勝保鎮(zhèn)壓捻軍。同治元年進士。派廣西為知縣,升桂林知府。光緒間官至四川總督。以瞻對改土歸流事被劾奪職。再起為江蘇巡撫。八國聯(lián)軍之役,率軍勤王,護送帝、后至西安。官至督辦政務大臣、軍機大臣。宣統(tǒng)嗣立,與醇親王同受遺詔。拜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卒謚文端。維基
鹿傳霖(1836年—1910年),字潤萬,又字滋軒,號迂叟,直隸定興(今河北)人,清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黃炳焜(1838-1919)字少霖,號云軒。長沙人。20歲中秀才。此后科場潦倒,投筆走甘肅。因叔祖黃冕。關(guān)系,謁見左宗棠...居軍幕中。新疆收復后,奉派處理喀庫善后事宜。歷迂吐魯番廳同知、伊犁府知府、阿克蘇道,并嘗攝伊塔道、鎮(zhèn)迪道,署按察使。在任治復吐魯番坎兒井,修筑寧遠冰嶺山道,調(diào)解伊犁地區(qū)民族糾紛,處理邊境事件。調(diào)云南迤西道、四川成綿龍茂道及建昌道。曾主持修筑建昌清溪大象嶺棧道。1911年(宣統(tǒng)三年)任四川雅安知府,聚兵抗拒人民起義。辛亥革命后去官返湖南故里,業(yè)醫(yī)為生。后病逝于北京。(楊慎之《湖南歷代人名詞典》1993)
人物簡介
字芝軒,號實齋,清麻城縣人,陜西平利籍 。幼年家貧,敏而好學,師王端夫喜其才華,資他深造。同治十年(1871)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遷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歷放廣西、山西、云南、甘肅考官,得士最盛,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身居高位后,對恩師尊為父母,俸祿所入必分給兄弟。
人物簡介
倪在田(1842~1916),字子新,號芻軒、苕村、荒江釣者,清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室名枯生松齋,著有《揚州禦寇錄》三卷、《續(xù)明史紀事本末》十八卷、《枯生松齋集》等。其中《續(xù)明史紀事本末》一書,經(jīng)臺灣銀行收錄為「臺灣文獻叢刊」第13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