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公央婆  拼音:gōng yāng pó
流行于臺灣的民俗雜耍。由一人身背道具,打扮成老公公背老婆婆的模樣,表演誇張逗趣的姿態(tài)動作,造成滑稽趣味,多于迎神賽會時演出。也稱為「公背婆」。
《國語辭典》:火彩兒(火彩兒)  拼音:huǒ cǎi ér
傳統(tǒng)戲劇中常用以表示失火或神鬼出現(xiàn)的道具。通常先將火紙摺疊,再把松香末放于中間,燃燒后能發(fā)光,旋即熄滅。
《國語辭典》:綿弓(綿弓)  拼音:mián gōng
彈打原棉成為棉花的道具。形狀似弓,弦是用鯨魚筋做成的。
分類:棉花道具
《國語辭典》:電影美術(shù)(電影美術(shù))  拼音:diàn yǐng měi shù
依電影的種類,由美工師完成服裝、布景、道具的設(shè)計,其中并包含透過美術(shù)的造型來塑造人物。是構(gòu)成電影的重要元素之一。
《國語辭典》:櫥窗設(shè)計(櫥窗設(shè)計)  拼音:chú chuāng shè jì
一種商業(yè)美術(shù)。將櫥窗的陳設(shè)方式、道具、色彩、燈光加以精心設(shè)計,藉以引人注目,展示商品。
《漢語大詞典》:把箱
戲曲演出放置鑾儀兵器道具的箱子。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把箱則鑾儀兵器備焉?!?/div>
《漢語大詞典》:大頭娃娃(大頭娃娃)
一種表演用的套在頭上的道具。因其外形是兒童的頭臉,故稱。常用于諧趣性的舞蹈。
《漢語大詞典》:燈伎(燈伎)
以燈彩為道具的舞蹈。 清 昭槤 嘯亭續(xù)錄·山高水長殿看煙火:“ 乾隆 初定制,於上元前后五日,觀煙火於 西苑 西南門內(nèi)之 山高水長樓 ……次樂部演舞燈伎,魚龍曼衍,炫曜耳目。”
《國語辭典》:砌末  拼音:qiè mò
1.戲劇舞臺上所使用的道具和布景。元。白樸《梧桐雨》第一折:「正末引宮娥挑燈拿砌末上?!埂锻ㄋ拙?。俳優(yōu)》:「凡出場所應(yīng)有特設(shè)零雜,統(tǒng)謂砌末。如東堂老、桃花女以銀子為砌末,兩世姻緣,以鏡畫為砌末?!挂沧鳌盖心?。
2.雜物、小東西。元。李伯瑜〈小桃紅。木胎氈觀要柔和〉曲:「兀的般砌末,守著個粉臉兒色末,諢廣笑聲多?!乖o名氏〈耍孩兒。昨朝有客來相訪套。六煞〉:「鵝脯兒砌末包裹,羊腿子花簍里忙收。」
3.小動作。元。曾瑞〈紅繡鞋。實鏝的剮皮割肉〉曲:「乾遇訕喬敷演幾時休,妝砌末招人謗?!?/div>
《國語辭典》:切末  拼音:qiè mò
戲劇舞臺上使用的道具和布景?!秲号⑿蹅鳌返谌呕兀骸干趺唇凶髻e白合套,切末排場,平日一概不會留過這番心?!挂沧鳌钙瞿埂?/div>
《漢語大詞典》:軟包(軟包)
指包著供演出用的服裝和道具等的布包。紅樓夢第五四回:“婆子們抱著幾個軟包--因不及抬箱,料著 賈母 愛聽的三五齣戲的彩衣包了來?!?/div>
《漢語大詞典》:肩擔(dān)戲(肩擔(dān)戲)
木偶戲,傀儡戲。因道具簡單,一人攜之可行,故稱。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 鳳陽 人﹞又圍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詞白則用叫顙子,均一人為之,謂之肩擔(dān)戲?!?/div>
《國語辭典》:撿場(撿場)  拼音:jiǎn cháng
在國劇舞臺上負(fù)責(zé)換景換幕、收拾道具的人。也作「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