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河南  拼音:hé nán
1.泛指黃河以南地區(qū)。
2.省名。位于黃河之南。參見「河南省」條。
《國語辭典》:箕山  拼音:jī shān
山名。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東南,相傳堯時巢父、許由隱居在此,后來伯益亦避禹子啟于此山之北。
《漢語大詞典》:金水
(1).五行生克,金生水。后以喻交情深厚。漢書·王莽傳上:“有詔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雜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謂“康強”之占,“逢吉”之符也?!?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金水相生也?!?北齊 魏收 《月下秋宴》詩:“良交契金水,上客慰萱蘇?!?br />(2).金星與水星。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以為星火謬中,金水違用。”
(3).水名。在今 河南省 鄭州市 。 元 無名氏 《賈氏說林》:“ 子產(chǎn) 死,家無餘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之,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玉以賻之,金銀珠寶不可勝計。其子不受,自負土葬于 邢山 。國人悉輦以沉之河,因名 金水 ?!?br />(4).水名。見“ 金水河 ”。
《漢語大詞典》:金水河
又名 玉河 ,在 北京市 。 金 始引 玉泉 水東注于三海。 明 蕭洵 《故宮遺錄》:“自 瀛洲 西度飛橋上回闌,巡紅墻而西,則為 明仁宮 ,沿 海子 導(dǎo) 金水河 步 邃河 南行為西前苑。”亦省稱“ 金水 ”。 明 蕭洵 《故宮遺錄》:“中建小直殿,引 金水 繞其下,甃以白石?!?/div>
《漢語大詞典》:河外
(1). 春秋 晉 人稱 河 西與 河 南為 河 外。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 ﹞賂 秦伯 以 河 外列城五。” 楊伯峻 注:“ 河 外,指 河 西與 河 南, 黃河 自 龍門 至 華陰 ,自北而南, 晉 都于 絳 ,故以 河 西與 河 南為外, 包慎言 《河外考》以 河 西為外, 杜 注以 河 外為 河 南,皆僅得其一偏。” 戰(zhàn)國 魏 人仍襲用此稱。史記·秦本紀:“ 魏 將 無忌 率五國兵擊 秦 , 秦 卻於 河 外?!?張守節(jié) 正義:“ 河 外, 陜 華 二州也?!?span id="jhvs1hu" class="book">《史記·蘇秦列傳》:“ 魏 弱則割 河 外…… 河 外割則道不通?!?張守節(jié) 正義:“ 河 外, 同 華 等地也?!?br />(2). 趙 人指 河 南。史記·張儀列傳:“驅(qū) 韓 梁 軍於 河 外?!?張守節(jié) 正義:“ 河 外謂 鄭 滑 州,北臨 河 。”( 唐 鄭州 治即今 河南省 鄭州市 , 滑州 治在今 滑縣 東)。 秦 人指 河 東, 梁 人指 河 西。資治通鑒·周赧王四年:“ 梁 效 河 外?!?胡三省 注:“ 河 外, 秦 蓋以 河 東為 河 外, 梁 則以 河 西為 河 外?!?/div>
《漢語大詞典》:鄭州梨(鄭州梨)
古時 鄭州 以產(chǎn)甜梨著名。因以喻甜蜜,夫婦諧和。 宋 無名氏 《張協(xié)狀元》戲文第五三出:“好兒好女,兩情廝綰繫。如鸞鳳對雙飛,都夸道鄭州梨?!?錢南揚 注:“鄭州梨,比喻甜蜜。” 元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八出:“我孩兒,恁聰惠,娶得媳婦百事宜。鄭州梨,一對兒……天生一對共諧和?!?/div>
《漢語大詞典》:鄭口(鄭口)
黃河 在 鄭州 的河口。 清 光緒 十三年(公元1887年), 黃河 在 鄭州 決口。 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一決於 鄭口 ,而 徐 豫 被災(zāi);再決於 濼口 ,而 齊 魯 受害?!?/div>
《漢語大詞典》:鄭工捐(鄭工捐)
光緒 十三年(公元1887年), 河南 鄭州 黃河 決口, 清 政府借口治 河 ,頒布了“鄭工事例”,有錢的人按此“事例”可以捐官,叫做“鄭工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回:“他還是的的確確的一位候補縣太爺呢,還是個老班子。不然早就補了缺了,只為近來又開了個鄭工捐,捐了大八成知縣的人,到省多了,壓了班。”
《漢語大詞典》:商代城墻遺址(商代城牆遺址)
在 河南省 鄭州市 。城垣周長七公里,用土分層夯筑。城墻剖面為梯形,底面一般寬二十米,高約九米,部分城墻被掩埋在現(xiàn)今的地面之下。環(huán)城發(fā)現(xiàn)十一個缺口,某些缺口可能與城門有關(guān)。城墻附近有大量的 商 代文化遺址。西墻外 杜嶺 出土兩件大型銅方鼎,南墻、北墻外各發(fā)現(xiàn)一處青銅器鑄造作坊遺址, 鄭州 市內(nèi)曾發(fā)現(xiàn) 商 代早期的房基、地窖、壕溝、水井、墓葬及雕刻字骨和陶文符號。
《漢語大詞典》:京廣鐵路
從北京經(jīng)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到廣州。途經(jīng)冀、豫、鄂、湘、粵五省。長2302千米。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后,原京漢、粵漢兩鐵路接軌后改今名。已建成復(fù)線。鄭州-武漢段和衡陽-廣州段已實現(xiàn)電氣化。是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全國鐵路網(wǎng)的縱軸,客貨運最繁忙的干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