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2—842 【介紹】: 唐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字夢得。德宗貞元進士,又登博學宏辭科。官監(jiān)察御史,以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裴度薦為太子賓客、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友善,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唱和,并稱“劉白”。工詩,曾仿民歌體作《竹枝詞》、《柳枝詞》、《插田歌》等組詩。又著有《天論》等。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42 字夢得,排行二十八。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時改漢姓,占籍洛陽(今屬河南)。唐安史之亂時,全家避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自稱“余少為江南客”(《金陵五題》引)。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開始進入仕途。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劉禹錫時任屯田員外郎,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叔文、伾)劉柳(宗元)”。順宗被迫讓位與憲宗,革新失敗,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為連州刺史,歷夔、和二州。文宗初,為主客、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不久,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初,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平見其臨終前所撰《子劉子自傳》,新、舊《唐書》本傳,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劉禹錫年譜》、《劉禹錫叢考》、《劉禹錫評傳》。劉禹錫以詩文稱,哲理亦佳?!霸缗c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郡齋讀書志》卷四上)。存詩約800余首,名篇甚多。評者謂其“無體不備,蔚為大家”(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皹犯≌?,優(yōu)于大篇”(宋黃庭堅《跋劉夢得〈三閣辭〉》)?!捌哐杂裙ぁ?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敖^句尤工”(宋劉克莊《后村詩話》前集卷一)。又謂其“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啊吨裰Α肥加趧舻?,……后人仿為之者,總無能掩出其上也”(《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劉禹錫“為詩用僻事,須有來處”(《劉賓客嘉話錄》)之主張,為宋代江西詩派所信服(參閱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開江西詩派風氣(參閱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八)。其詩文合集,以《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較通行,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本《劉禹錫集》較完備。注本有近人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12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6首,斷句5句。
唐詩匯評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九年登進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大子校書。為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從事,調(diào)渭南主薄。入為監(jiān)察御史。永貞元年,轉(zhuǎn)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憲宗主,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奉詔還京,因作詩語涉譏刺,復貶授播州刺史,改連州。長慶、寶歷中,歷夔、和二州刺史。大和初,入朝為主客、禮部郎中,充集賢直學士,復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開成元年,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改秘書監(jiān)分司,加檢校禮部尚書。卒,世稱劉賓客。禹錫詩造精絕,白居易稱之為“詩豪”。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有《劉禹錫集》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今有《劉夢得文集》(一名《劉賓客文集》)四十卷行世,其中《外集》十卷乃北宋宋敏求所輯。《全唐詩》編詩十二卷。
詞學圖錄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人。晚遷太子賓客,終于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有《劉賓客文集》,詞存40余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劉禹錫(772—842)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故又稱中山人。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士、博學宏詞二科,歷官監(jiān)察御史、郎州司馬、連州刺史、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為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并稱“劉白”。有《劉賓客集》。游覽黃鶴樓時曾寫下《武昌老人說笛歌》《出鄂州界懷表臣》及《夢黃鶴樓》等詩。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九
禹錫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順宗朝擢屯田員外郎。憲宗立。貶連州刺史。開成中官至太子賓客分司。會昌二年卒。年七十一。贈戶部尚書。

作品評論

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
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上入室一人:劉禹錫。
新唐書
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
《蔡百衲詩評》
劉夢得詩,典則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見少拙。
《童蒙詩訓》
蘇子由晚年多令人學劉禹錫詩,以為用意深遠,有曲折處。
歲寒堂詩話
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義山多奇趣,夢得有高韻,牧之專事華藻,此其優(yōu)劣耳。
滄浪詩話
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困學紀聞
劉夢得文不及詩。
竹莊詩話
山谷云: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詩優(yōu)于他文耳。
杜工部草堂詩話
上自齊梁諸公,下至劉夢得、溫飛卿輩,往往以綺麗風花累其正氣,其過在于理不勝而詞有馀也。
《臞翁詩評》
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
瀛奎律髓
劉夢得詩格高,在元、白之上,長慶以后詩人皆不能及。且是句句分曉,不吃氣力,別無暗昧關鎖。
《吟譜》
劉禹錫詩以意為主,有氣骨。
升庵詩話
元和以后,詩人之全集可觀者數(shù)家,當以劉禹錫為第一。其詩入選及人所膾炙,不下百首矣……宛有六朝風致,尤可喜也。
詩藪
唐七言律……夢得骨力豪勁,在中、晚間自為一格,又一變也。
詩鏡總論
劉夢得七言絕,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謂騷之馀派可。劉婉多風,柳直損致,世稱韋柳,則以本色見長耳。
唐音癸簽
禹錫有詩豪之目。其詩氣該今古,詞總平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圖嘗言:禹錫及楊巨源詩各有勝會,兩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劉得之易,楊卻得之難,入處迥異爾。
《詩源辨體》
劉雖與內(nèi)齊名,而其集變體實少。五七言古及五言律俱未為工,七言律……兩三篇聲有類盛唐,……七言絕氣格甚勝。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夢得五言古詩,多學南北朝。如《觀舞柘枝》曰:“曲盡回身處,層波猶注人。”宮體中佳語也。唯近體中間雜古調(diào),終有烏孫學漢之譏,不若唐音自佳。
《載酒園詩話又編》
夢得佳詩,多在朗、連、夔、和時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縱,其與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颯之音。長律雖有美言,亦多語工而調(diào)熟。
《五七言今體詩鈔》
東坡天才,有不可思議處,其七律只用夢得、香山格調(diào)。
《初白庵詩評》
陸放翁七律全學劉賓客,細味乃得之。
說詩晬語
大歷十子后,劉夢得骨干氣魄,似又高于隨州。人與樂天并稱,緣劉、白有《倡和集》耳。白之淺易,未可同日語也。
《唐詩別裁》
大歷后詩,夢得高廣文房。與白傅唱和,故稱“劉白”。實劉以風格勝,白以近情勝,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劍溪說詩
新城公曰:“劉史部公他云:‘七律較五律多二字耳,其難什倍,譬開硬弩,只到七分,若到十分滿,古今亦罕矣?!笃涫譂M者,惟杜甫、李頎、李商隱、陸游,及明之空同、滄溟二李數(shù)家耳。’”愚謂王維、劉禹錫亦有十分滿者,豈反作故翁、滄溟下耶?
石洲詩話
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同》,至于鋪陳排比,輒有愴俗之氣。山谷云:“夢得《竹枝》九章,詞意高妙,昔子瞻嘗聞余詠第一篇,嘆曰:‘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绷x云:“夢得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睒O為確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長篇,雖不逮韓之奇橫,而健舉略足相當。七古劉之敵韓,猶五古郊之匹愈也。即夢得五言,亦自質(zhì)雅可誦。世乃謂其不工古詩,何其武斷!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至劉、柳出,乃復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劉賓客無體不備,蔚為大家,絕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議論入詩,下開杜紫微一派。
《靜居緒言》
夢得古詩邊幅較文房為大,律詩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來洞庭上,白蘋愁殺白頭人”,及張籍“藥酒欲開期好客,朝衣暫脫見鬧身”,又愛吟右丞“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處。
《退馀叢話》
大抵七律最忌率易成章。今人多著意頷聯(lián),能講究起句及結句者甚少。又五、六一聯(lián),每患氣弱,或不能開宕。劉夢得于此處倍研練,能操筆,最可法。
養(yǎng)一齋詩話
樂天稱夢得為詩豪,又謂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予讀其集,唯律絕過人,古詩三卷,風格平弱,雅不足稱作者。
昭昧詹言
大約夢得才人,一直說去,不見艱難吃力,是其勝于諸家處,然少頓枰沉郁,又無自己在詩內(nèi),所以不及杜公。先君云:七律中以文言敘俗情入妙者,劉賓客也。次則義山。義山資之以藻飾。
《藝概》
劉夢得詩稍近徑露,大抵骨勝于白,而韻遜于柳。要其名雋獨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
《唐詩五七言近體五七言絕句選評》
中唐七律,夢得呵繼隨州。后人與樂天并稱,因劉、白有唱和集耳,神彩骨干,惡可同日語?
《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
昔人論劉夢得為豪放,其體為東坡七律所自出,固不得而輕議之也。
《詩法萃編》
唐人擅長七律者,老杜外……中唐作者,劉夢得、劉文房皆巨擘。
《老生常談》
七律與以工部為宗,附以劉夢得、李義山兩家。
《東目館詩見》
夢得歌行,詠古皆爽脆,饒別致。五作極精深,惟五古多澀雅處。
《東目館詩見》
夢得主怨刺,故勝《主客閣》列之“瑰奇美麗”,尚未覺其典則高而滋味厚也。謂樂府小章優(yōu)于大篇,山谷實具只服。
三唐詩品
五言體雜不一。有如“深春風日凈”、“昔聽東武吟”等篇,宛轉(zhuǎn)徘徊,取涂樂府;“秋江早望”、“謫居悼往”,則結休允暉。若“水禽殘月”,模休文之韻思;“楚望蒼然”,結韓卿之茂體。馀或放言理,失于音調(diào),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杜畠骸纷鞒熘г~,《泰娘》譜新聲之凄奏,七言此其選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樂府遺意。律體獨多,瑩瑕間采。
《詩學淵源》
其詩極似王維,清新流麗,格調(diào)自高。長篇間入魏晉,元和詩人自當首屈一指。韓、劉、元、白雖屬異曲,未見同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9—847 【介紹】: 唐安定鶉觚人,字思黯。德宗貞元進士。憲宗元和三年,因?qū)Σ邨l指失政,為李吉甫所斥,久不得敘用。至穆宗時累官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時,官武昌軍節(jié)度使。文宗大和四年還朝,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與李宗閔相結,排斥李德裕等,史稱“牛李黨爭”。后出為淮南、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武宗即位,李德裕為相,僧孺被貶居散地。宣宗立,還為太子少師。卒謚文簡。有《玄怪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0—848 字思黯,排行二,郡望安定(今甘肅涇川北),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15歲至長安習業(yè)。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韋執(zhí)誼命劉禹錫、柳宗元至樊鄉(xiāng)造訪,由是知名。二十一年登進士第。憲宗元和三年(80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因條指失政,為宰相李吉甫所忌,授伊闕尉。后牛僧孺與李宗閔朋黨相結,排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史稱“牛李黨爭”。穆宗長慶元年(821)拜戶部侍郎,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敬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封奇章郡公,后歷武昌節(jié)度使、太子少師等職。武宗會昌四年(844)貶循州長史,卒于洛陽,謚文貞。生平見杜牧《牛僧孺墓志銘》及《舊唐書》、《新唐書》本傳。著有傳奇集《玄怪錄》?!?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殘句9。《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1首,殘句2。
唐詩匯評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貞元二十一年登進士第,元和三年(808)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第一,授伊闕尉。以對策直言時政,久不調(diào)。后除河南尉,遷監(jiān)察御史,歷禮部、考功員外郎、庫部郎中知制誥、御史中丞、戶部侍郎。長慶三年拜相。寶歷初,出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大和四年,復相;六年,出鎮(zhèn)淮南。開成二年,為東都留守,征拜左仆射,復出鎮(zhèn)襄州,累進司徒。會昌中,李德裕用事,罷為太子少師,復留守東都。三貶為循州長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長史,復遷太子少師。卒。僧孺與令狐楚、李宗閔交厚,史稱“牛黨”,與李德裕黨交惡,史稱“牛李黨爭”。著有《玄怪錄》(一作《幽怪錄》)十卷,今存炙本。《全唐詩》存詩四首。
黃鶴樓志·人物篇
牛僧孺(779~847) 唐代官員、學者。字思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或作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累官戶部侍郎、武昌軍(今湖北武昌)節(jié)度使、淮南節(jié)度使、東都留守、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jié)度使、戶部尚書,穆宗至武宗時曾四次出任宰相。是歷史上著名的“牛李黨爭”中的牛黨領袖。曾撰《玄怪錄》傳奇十卷,魯迅論曰:“造傳奇之文,薈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錄》?!迸I嬖诤比温毩?,頗有政聲。曾耗時五年改建鄂州城垣,使黃鶴樓成為了獨立的景觀建筑。蛇山上有“奇章亭”,即為紀念卒后被追封為奇章郡公的牛僧孺而建。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二
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宏之裔。第進士。元和初登賢良方正制科。長慶三年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敬宗立。加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封奇章郡公。罷為武昌節(jié)度使。文宗立。復以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加門下侍郎。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召拜左仆射。武宗朝進太子太傅。貶循州長史。宣宗立。還為太子少師。卒年六十九。贈太尉。謚曰文簡。

作品評論

唐摭言
奇章公始舉進士,致琴書于灞浐間,先以所業(yè)謁韓文公、皇甫員外……二公披卷,卷首有《說樂》一章,未閱其詞,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為什么?”對曰:“謂之樂句?!倍囝櫞笙苍唬骸八垢呶谋匾?!”……復誨之曰;“某日可游青龍寺,薄暮而歸?!倍淇诼?lián)鑣至彼,因署其門曰:“韓愈、皇甫湜同謁幾官前輩,不遇?!币钊?,輦轂名士,咸往觀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3—858 【介紹】: 唐懷州河內(nèi)人。字義山,號玉溪生。登進士第。累官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時牛僧孺、李德裕兩黨水火不相容,商隱本為牛黨令狐楚門客,后娶李黨王茂元女,雖始終與黨爭無關,仍因此為楚子绹所惡。后绹為相,商隱長期被排擠。工詩文,曾從绹學章奏,因習駢體,與溫庭筠、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體”。詩與溫庭筠并稱溫李。庭筠多綺羅脂粉之調(diào),而商隱則感時傷事,頗得風人之旨。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行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說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排行十六。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自祖父起遷居鄭州(今屬河南)。郡望隴西成紀。文宗大和三年(829)謁令狐楚于洛陽,旋隨楚至鄆州,為天平節(jié)度使巡官。六年、八年分別佐楚太原幕及兗海觀察使崔戎幕。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三年春應博學宏辭試不取,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四年釋褐為秘書省校書郎,旋調(diào)補弘農(nóng)尉,以免除或減輕蒙冤犯人之刑獄觸忤觀察使孫簡,將罷去,會姚合代簡,諭使還官。五年冬,赴王茂元陳許幕。武宗會昌二年(842)以書判拔萃復入秘書省為正字,旋丁母憂居家。四年暮春,自關中移家永樂。五年冬,服闋入京,仍為秘省正字。宣宗大中元年(847),隨桂管觀察使鄭亞赴桂林,為支使掌表記。二年春,亞貶循州,商隱罷幕北歸。冬抵長安,補周至尉,旋為京兆尹留假參軍事,奏署掾曹,專章奏。三年十月,武寧軍節(jié)度使盧弘止奏充商隱為判官,得侍御銜,赴徐州。四年夏,隨盧弘止至汴州幕,曾奉使入關。五年春夏間罷汴幕歸京,妻王氏已卒。任太學博士。會柳仲郢鎮(zhèn)東川,辟為節(jié)度書記。十月商隱抵梓州,改節(jié)度判官。約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兒女。十年春,隨內(nèi)征之仲郢還朝,任鹽鐵推官,其間或曾游江東。十二年病廢還鄭州,未幾卒。新、舊《唐書》有傳。年譜以馮浩《玉溪生年譜》、張采田《玉黔生年譜會箋》較精審。商隱一生與牛、李兩黨重要成員均有交往,自兩《唐書》以來,史家與研究者對其黨屬頗多異說(大要有黨李、黨牛、出入牛李、無與黨局諸說)。自實際情況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黨,然多屬私誼,未必有黨牛意圖,后入王茂元幕,亦無所謂去牛就李(茂元非李黨)。然后期宣宗朝所歷幕主,則多為李德裕會昌為相時所倚重之人物,結合有關詩文,大體可見其后期較進步之政治傾向。商隱為晚唐大詩家與駢文名家,與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并稱“溫李”。其詩頗多憂懷國運、慨諷時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寫懷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樓》、《晚晴》等。其詠史、詠物、無題諸篇,及七律、七絕二體,成就尤高。前人評其詩“深情綿邈”(劉熙載《藝概》卷二《詩概》)、“沉博絕麗”(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序引錢謙益語)、“寄托深而措辭婉”(葉燮《原詩》),大體均指其近體而言。而寄慨身世,情調(diào)感傷,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朧,尤為其詩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風貌之顯著特征。其詩淵源頗廣,而宋玉之感傷、杜甫之沉郁、李賀之象征對商隱影響尤深。詩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清馮浩《玉溪生詩箋注》、今人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1949—1997)》?!?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斷句5。
唐詩匯評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大和中,令狐楚為天平節(jié)度使,愛其才,署為巡官,親授駢文。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令狐楚卒,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時黨爭方熾,令狐父于屬牛黨,茂元屬李黨,牛黨以為背恩。故坎??終身。四年,授校書郎,調(diào)弘農(nóng)尉。會昌二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正字。大中初,為桂管觀察使鄭亞掌書記。鄭亞貶循州,還京,補盩厔尉,攝京兆參軍,典章奏。又佐盧弘止徐州幕,為判官。府罷,入朝為太學博士。復佐柳仲郢東川幕。仲郢入朝,奏為鹽鐵推官。罷還鄭州,病卒。商隱工駢文及近體詩,尤長七律,與杜牧齊名,亦稱“李杜”,又與溫庭筠齊名,稱“溫李”。其詩構思新巧,想象豐富,屬對精切,色彩綺麗,音律諧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有《玉溪生詩》三卷。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賦》、《文》各一卷,多佚。今有《李義山詩集》六卷及后人所輯《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詞學圖錄
李商隱(約813-約858)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遷居滎陽,晚居鄭州。有《楊柳枝》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商隱(813—858) 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焦作沁陽) 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nóng)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詩歌成就極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大中二年(848),李商隱離開桂州幕府途經(jīng)江夏北歸,作七律《無題》, 有“黃鶴沙邊亦少留”之句,紀昀稱該詩“絕好筆意”。
全唐詩補逸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據(jù)馮浩《玉溪生年譜》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zhì)》所推定。)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
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nèi)人。少為令狐楚巡官。開成二年登進士第。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王茂元鎮(zhèn)河陽。辟掌書記。為侍御史。久不調(diào)。會鄭亞廉察桂州。請為觀察判官。大中初。亞貶循州。商隱隨赴嶺表。三年入為京兆尹盧宏正掾曹。又從為掌書記。補太學博士。柳仲郢鎮(zhèn)東蜀。辟為節(jié)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卒。

作品評論

新唐書本傳
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號“三十六體”。
彥周詩話
李義山詩,字字鍛煉,用事婉約,仍多近體,唯有《韓碑》詩一首是古體。
《潛溪詩眼》
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
《蔡寬夫詩話》
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唯義山一人而已?!x山詩合處信有過人,若其用事深僻,語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石林詩話
唐人學老杜,唯商隱一人而已,雖未盡造其妙,然精密華麗,亦自得其仿佛。
歲寒堂詩話
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
韻語陽秋
公(按指楊億)嘗論義山詩,以謂包蘊密致,演繹平暢,味無窮而炙愈出,鎮(zhèn)彌堅而酌不竭,使學者少窺其一斑,若滌腸而洗骨。
《臞翁詩評》
李義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wǎng),綺密瑰妍,要非適用。
瀛奎律髓
義山詩感事托諷,運意深曲,佳處往往逼杜,非飛卿所可比肩。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袁桷《書湯西樓詩后》
玉溪生往學草堂詩,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別為一體,然命意深切,用事精遠,非止于浮聲切響而已。
唐才子傳
商隱工詩,為文瑰邁奇古,辭難事隱,及從楚學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而旨能感人,人謂其橫絕前后。
木天禁語
李商隱家數(shù)微密閑艷,學者不察,失于細碎。
唐詩品匯
元和后,律體屢變,其間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鳴所長。若李商隱之長于詠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詩鏡總論
李商隱七言律,氣韻香甘。唐季得此,所謂枇杷晚翠。
詩鏡總論
李商隱麗色閑情,雅道雖漓,亦一時之勝。
《詩源辨體》
商隱七言古,聲調(diào)婉媚,大半入詩馀矣。
《詩源辨體》
商隱律詩較古詩稍顯易,而七言為勝。
《詩源辨體》
商隱七言絕……較古、律艷情尤麗。
《唐詩評選》
義山詩寓意俱遠,以麗句影出,實自楚辭來。宋初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與香奩并目。
錢謙益《注李義山詩集序》
義山之詩,宋初為詞館所宗,優(yōu)人內(nèi)燕,至于“挦扯商隱”之謔。元季作者懲西江學杜之弊,往往躋義山,祧少陵,流風迨國初未變?!倭戤旊s種作逆,藩鎮(zhèn)不庭,疾聲怒號,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詞危。義山當南北水火,中外鉗結,若喑而欲言也,若饜而求寤也,不得不紆曲其指,誕謾其辭,婉孌托寄,讔謎連比,此亦風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說詩》
世之稱詩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義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學者皆宜尋味。
義門讀書記
義山五言出于庾開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領其佳處也。七言句法兼學夢得。
義門讀書記
晚唐中,牧之與義山俱學子美。然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過于放……不如義山頓挫曲折,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所得為多。
吳喬《西昆發(fā)微序》
義山始雖取法少陵,而晚能規(guī)模屈、宋,優(yōu)柔敦厚,為此道瑤草琪花。凡諸篇什,莫不深遠幽折,不易淺窺。
圍爐詩話
于李、杜、韓后,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義山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奧之路。義山思路既自深奧,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詩七百年來知之者尚鮮也。高柄以為隱辭,又以為屬對精切,陸游輩謂《無題》為艷情,楊孟載亦以艷情和之,能不使義山失笑九原乎?
才調(diào)集補注
引馮班語:王荊公言學杜當自義山入。余初得荊公此論,心不謂然,后讀《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荊公此言正以救江兩派之病也。若從義山入,便都無此病。山谷用事瑣碎,更甚于昆體;然溫、李、楊、劉用事,皆有古法,比物連類,妥貼深穩(wěn)。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吳人作漢語,讀書不熟之病也。昆體諸人甚有壯偉可敬處,沈、宋不可也。
《古歡堂集雜著》
義山七律逐首擅場,特須鄭箋耳。蓋義山諸體之工,唐人實無出其右者,不獨七律也,又不獨香奩也。
《古歡堂集雜著》
義山(七絕)佳處不可思議,實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裊裊,絕句之神境也。
《詩辯坻》
義山七絕,使事尖新,設色濃至,亦是能手。間作議論處,似胡曾《詠史》之類,開宋惡道。
《唐詩觀瀾集》
玉溪詠物,妙能體貼,時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間。
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閹人暴橫,黨禍蔓延。義山阨塞當涂,沉淪記室。其身危,則顯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莫若瑤臺璚宇、歌筵舞榭之間,言之可無罪,而聞之足以動。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箋解矣。吾故為之說曰: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之者也。豈徒以征事奧博、擷采妍華,與飛卿、柯古爭霸一時哉!
柳亭詩話
李義山、陸渭南皆祖述少陵者。李之蘊藉,陸之排奡,皆能寓變化于規(guī)矩之中。李去其靡、陸汰其粗,其于大歷、元和也何有?
葉燮原詩
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詞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唐詩別裁》
義山近體,襞績重重,長于諷諭,中有頓挫沉著可接武少陵者,故應為一大宗。后人以溫、李并稱,只取其秾麗相似,其實風骨各殊也。
《唐詩別裁》
義山長于風諭,工于征引,唐人中另開一境。顧其中譏刺太深,往往失于輕薄。
野鴻詩的
人皆謂杜陵歿后,義山可為肖子。吁!何弗思之甚耶?彼之渾厚在作氣,此之渾厚在填事,彼之諷必指實,此之諷諭動涉虛;彼則意無不正,此則思無不邪。風馬之形,大相徑庭,奚待一一量較,而后知其偽哉!
《小澥草堂雜論詩》
李商隱詩,明暗參半。然欲取一人備晚唐之數(shù),定在此君。
姚培謙《李義山七律會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體靡然不振,即義山亦非所長。至其七言律體,瓣香少陵,獨探秘鑰,晚唐人罕有其敵,讀者無僅與牧之、飛卿諸公同類而并觀之也。
姚培謙《李義山七律會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勢最多奇變,此秘唯義山得之。其脫胎得髓處,開出后賢多少門戶!
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
發(fā)凡:義山遠追漢魏,近仿六朝,而后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稱具體,細玩全集自見,毋專以七律為言。其終不如杜者,十之三學為之,十之七時為之也。
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
序:晚唐以李義山為巨擘,余取而誦之,愛其設采繁艷,吐韻鏗鏘,結體森密,而旨趣之遙、深者未窺焉。
《歷代詩法》
玉溪詩綺密瑰妍,然首首生動,絕無板重之嫌,故令讀者不厭。
陳明善《唐八家詩鈔》
例言:義山詩高華典麗,音韻纏綿,宜荊公嘆其善學老杜也。八叉同時,瞠乎后矣。
《四庫全書總目》
商隱詩與溫庭筠齊名,詞皆縟麗。然庭筠多綺羅脂粉之詞,而商隱感時傷事,尚頗得風人之旨。……自宋楊億、劉子儀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詩家遂有“西昆體”,致伶官有挦扯之譏,劉攽載之《中山詩話》,以為口實。元祐諸人起而矯之,終宋之世,作詩者不以為宗,胡仔《漁隱從話》至摘其《馬嵬》詩、《渾河中》詩詆為淺近。后江西一派漸流于生硬粗鄙,詩家又返而講溫、李。
《五七言今體詩鈔》
玉溪生雖晚出,而才力實為卓絕。七律佳者幾欲遠追拾遺,其次者猶足近掩劉、白。第以矯敝滑易,用思太過,而僻晦之敝又生。要不可不謂之詩中豪杰士矣。
石洲詩話
微婉頓挫,使人蕩氣回腸者,李義山也。自劉隨州而后,漸就平坦,無從睹此豐韻。七律則遠合杜陵,五律、七絕之妙則更深探樂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溫岐、韓偓何足比哉!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善學少陵七言律,終唐之世,唯義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間,不在形貌,《蜀中離席》一篇,轉(zhuǎn)非其至也。義山當朋黨傾危之際,獨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詩根源。其《哭劉蕡》、《重有感》、《曲江》等詩,不減老杜憂時之作。組織太工,或為挦扯家藉口。然意理完足,神韻悠長,異時西毗諸公,未有能學而至者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義山用意深微,使事穩(wěn)愜,直欲于前賢之外,另辟一奇。絕句秘藏,至是盡泄,后人更無可以展拓處也。
射鷹樓詩話
余極喜義山詩,非愛其用事繁縟,蓋其詩外有詩,寓意深而托興遠,其隱奧幽艷,于詩家別開一洞天,非時賢所能摸索也。
《東目館詩見》
玉溪專工近體,清峭中含感愴,用事婉約,學少陵得其藩籬者。后人近體必先從之入手。五言長律亦以溫麗芊綿勝。
昭昧詹言
愚謂七律除杜公、輞川兩正宗外,大歷十子、劉文房及由傅亦足稱宗,尚皆不及義山。義山別為一派,不可不精擇明辯。
《藝概?詩概》
詩有借色而無真色,雖藻繢實死灰耳。李義山卻是絢中有素。敖器之謂其“綺密瑰妍,要非適用”,豈盡然哉!至或因其《韓碑》一篇,遂疑氣骨與退之無二,則又非其質(zhì)矣。
《峴傭說詩》
義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麗之中,時帶沉郁。……飛卿華而不實,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敵手。
《峴傭說詩》
義山七絕以議論驅(qū)駕書卷,而神韻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體于詠史最宜。
三唐詩品
其源導漾吳、何,討瀾徐、庾。煉藻溫腴,寄情婉約,拾其香草,仍有內(nèi)心。諸體相宣,七言專勝。本陳宮之新體,而離合生奇,自成高格。律詩纏綿頑艷,陸士衡所謂緣情綺麗,斯足當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4—1001 【介紹】: 宋濟州鉅野人,字元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端拱初為右拾遺、直史館,上《御戎十策》。遷知制誥,判大理寺。至道元年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凡詔命不當者多所論奏。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降知黃州,后遷蘄州卒。在官以剛直敢言稱。工詩文,提倡詩學杜甫、白居易,文學韓愈、柳宗元。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
全宋詩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授成武縣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九八八)應中書試,擢直史館。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九九一),為徐鉉辨誣,貶商州團練副使。五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誥。咸平元年(九九八)預修《太祖實錄》,直筆犯諱,降知黃州。四年移知蘄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殘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三有傳?!⊥跤韨犜?,前十一卷以《四部叢刊》影印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配呂無黨鈔本《小畜集》為底本,校以清光緒會稽孫星華增刻本(簡稱孫本)、清乾隆平陽趙熟典刻本(簡稱趙本)、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南圖書館藏經(jīng)鋤堂鈔本(簡稱經(jīng)鋤堂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宋文鑒》等書引錄。第十二卷以孫星華增刻本《小畜外集》為底本,參校上海函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影宋寫本(簡稱影宋本)、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清抄本(簡稱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叢編》等書引錄。第十三卷錄集外詩及斷句,其中《吳郡志》所收《赴長洲縣作》三首,已合并編入《小畜集》同題詩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誤收他人詩三首(其中二首為杜甫詩),已刪去。
詞學圖錄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人。宋史有傳。有《小畜集》、《五代史闕文》,存詞一首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一四一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授成武主簿。次年除大理評事、知長洲縣。端拱二年拜右司諫、知制誥,未幾判大理寺事。為徐鉉雪冤忤旨,貶商州團練副使。移解州,差知單州。召為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至道元年,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移知揚州。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咸平初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出守黃州。四年,徙蘄州,病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存)、《小畜外集》二十卷(今存七——一三卷)、《五代史闕文》一卷。另有《承明集》、《奏議集》等。《宋史》卷二九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69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世良。晁迥子。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累遷許州通判。仁宗朝歷知制誥、翰林學士,一夕草將相五制,褒揚訓誡,咸得所宜。權發(fā)遣開封府事,辨雪疑獄有能名。元昊反,被命安撫陜西,與夏竦議攻守策,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以疾罷,官終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謚文莊。
全宋詩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屬河南)人。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召試,賜進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以疾免,同年卒,年五十八。謚文莊?!?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三○五有傳。
全宋文·卷三三二
晁宗愨(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豐(今河南清豐西北)人,晁迥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屢獻歌頌,召試,賜進士及第。天圣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父子掌誥,世所稀見。后入翰林為學士,又兼龍圖閣學士??刀ㄔ臧萦抑G議大夫、參知政事。慶歷二年罷,除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卒,贈工部尚書,謚文莊?!?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有傳,又見《宋宰輔編年錄》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9—1052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知開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刀ㄔ?,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shù)年,負防御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詩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后始還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仁宗朝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主持“慶歷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等十事。歷知睦、蘇、饒、潤、越、永興、延、耀、慶、邠、鄧、杭、青等州軍。皇祐四年,改知潁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別集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吨傺驮姡浴端牟繀部繁緸榈妆?。校以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別集中重出詩兩首,已予刪除。另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六卷。
詞學圖錄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蘇州吳縣。慶歷間授參知政事,卒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詞一卷,見《彊村叢書》。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舉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亳州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名。歷秘閣校理、右司諫、知睦州、蘇州、權知開封府。直言立朝,屢遭貶黜。歷知饒、潤、越州,進龍圖閣直學士,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慶州,遷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改陜西安撫經(jīng)略招討使,與韓琦、文彥博等俱為陜西名帥。慶歷三年,除樞密副使,尋拜參知政事。針對北宋建立以來形成的積弊,主持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五年,罷政,以資政殿學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撫使,改知鄧、杭、青、潁諸州?;实v四年卒,謚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奏議十七卷、政府論事二卷、尺牘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任編修官,預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
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保蟪渚幮薰?,預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集賢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宗望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3—1099 【介紹】: 宋光州固始人,字磻叟。以蔭入仕。累擢夔州路轉(zhuǎn)運副使。哲宗即位,行赦賞軍,時萬州軍士旬余未獲賞而謀亂,宗望急赴其地,先命給賞,后斬亂首。后為江淮發(fā)運使,開支氏渠,公私便利。官終集賢殿修撰、知鄆州。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
王宗望,字磻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以蔭累擢夔州路轉(zhuǎn)運副使。哲宗即位,歷倉部郎中、司農(nóng)少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代吳安持為都水使者,導河東流,加直龍圖閣、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擢工部侍郎。后以集賢殿修撰知鄆州,卒,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有傳,又見《宋會要輯稿》禮二之一、食貨四七之三、方域一五之一八、方域一五之二一,《宋史新編》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令綽。曾公亮子。以蔭知咸平縣,民詣府訴雨傷麥,因親赴田里,辨其虛實,得蠲賦。除秘閣修撰、提點開封府界鎮(zhèn)縣。時保甲法行,孝寬榜十七縣,揭賞告捕煽惑者。累遷樞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學士知河陽,徙鄆州。復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
全宋詩
曾孝寬(一○二五~一○九○),字令綽,一作公綽(《東都事略》卷六九本傳),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蔭知桐城、咸平二縣。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五),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事。五年,擢龍圖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八年,進樞密直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同上書卷二七一)。元豐三年(一○八○),知河陽(同上書卷三○三)。歷知陳、秦等州。六年為吏部尚書(同上書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潁昌府(同上書卷四○一)。五年,徙成德軍(同上書卷四三八),召為吏部尚書,道卒(同上書卷四四六),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寬(一○二五—— 一○九○),字令綽,一字公綽,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子。以蔭知桐城縣。選知咸平縣,有政績。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擢拜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元豐元年,自陳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學士改知河陽。五年,徙知鄆州。其后又歷知鄧州,潁昌府、永興軍、秦州、成德軍。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贈右光祿大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傳》有附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三,《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韓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縣)。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神宗熙寧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入為開封府判官,出提點河北西路刑獄,歷知廬州、鳳翔府、潞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權戶部侍郎,改刑部,以寶文閣待制權知開封府。紹圣初,知成都,改瀛州。三年,知杭州。四年卒,年七十一。事見《金石萃編》卷一四二《韓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五《韓綜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韓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綜子。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三遷為大理評事。嘉祐四年登進士第,知馀姚縣。熙寧中,累官至兩浙西路提刑。元豐中,歷知廬州,工部、戶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戶部侍郎。六年,加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再為戶部侍郎。紹圣中,歷知陳、青、瀛、杭等州。四年卒,年七十一。見曾肇《韓宗道墓志銘》(《金石萃編》卷一四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4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進士。神宗時累官同知諫院,反對王安石用李定為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進給事中、御史中丞,進《君子無黨論》,拜尚書右丞。劉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謚簡修,一曰修簡。
全宋詩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宿從子。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神宗立,遷同知諫院。熙寧三年(一○七○)落職通判真州(同上書卷二一二),一說商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二)。七年,通判蘇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八)。元豐三年(一○八○)為開封府推官,改知蔡州(同上書卷三○五)。哲宗元祐初拜給事中,進御史中丞。四年(一○八九),出知陳州。五年,徙成都府(同上書卷四二三、四三八)。六年,還為吏部尚書。紹圣元年,知定州(《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未行,卒,年六十六。事見《東都事略》卷七一《胡宿傳》,《宋史》卷三一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胡宿從子,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嘉祐中舉進士甲科,歷光祿丞、集賢校理、史館檢討、同知諫院。因反對王安石用人,出通判真州。后提點河東刑獄,復為開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進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中丞。具《君子無黨論》以進,拜尚書右丞。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乃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胡宿傳》有附傳。
周之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五四
周之道(一○三○——一一○○),字覺民,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少寒苦,刻意于學?;实v五年進士。初主錢塘簿,移歙州祁門令,改著作佐郎知江寧縣。秩滿,知遂州錄事參軍,改通判戎州。擢知開封府錄事參軍,除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江西路常平,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大理丞,已而遷正。以母老丐外,為提點江南西路刑獄,入為刑部員外郎,升郎中。累官至尚書刑部侍郎。元符三年卒,年七十一。見《浮溪集》卷二六《通議大夫周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4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子功。范鎮(zhèn)侄。登進士第。神宗熙寧七年知諫院,反對手實法等新法。后坐事責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為翰林學士。出知開封府,勤于民事,獄無系囚。元祐七年,拜中書侍郎,次年罷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謚文簡。有《詩傳補注》及文集等。
全宋詩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丹淵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銘》),又舉才識兼茂科。神宗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坐事貶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知開封府。八年,罷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兄鍇之子。嘉祐二年登進士第,歷諸縣簿、令。治平二年,對制策入三等,授秘書丞。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七年,召知諫院,坐治李士寧獄不實貶監(jiān)宿州酒。元豐中,任淮南東路提刑、知唐州,入為司門、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奉詔相度黃河利害。元祐五年,進翰林學士。次年,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尋復為翰林學士。七年六月,拜中書侍郎。八年,罷為資政殿學士,出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詩傳補注》二十卷、《榮國集》五十卷、《內(nèi)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議》十卷。見范祖禹《范公墓志銘》(《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106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彝叟,一作夷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瀘南有邊事,調(diào)度苛棘,純禮處之以靜,民為圖像奉之。哲宗時累遷給事中,反對盡廢王安石新法?;兆诹?,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務去苛政。擢尚書右丞。為王詵所誣,罷為端明殿學士,又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徙單州。后復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高宗紹興初謚恭獻。
全宋詩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哲宗元祐中,召為光祿卿,進給事中。后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兆诹?,以龍圖合直學士知開封府,擢尚書右丞,罷知潁昌府。崇寧中,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單州。五年,提舉鴻慶宮,卒,年七十六。謐恭獻?!?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熙寧末知遂州,元豐末,除戶部郎中、京西轉(zhuǎn)運副使。元祐初入為吏部郎中,累遷刑部侍郎,進給事中。為蘇轍等所攻,徙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吏部,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四年以元祐黨貶蔡州居住?;兆诹?,復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元符三年十一月,自禮部尚書除尚書右丞,以為不可是元豐而非元祐,次年罷知潁昌府。崇寧中,復以黨禁貶徐州安置。五年卒,年七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