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卷八百九十一〈菩薩蠻十五首〉
〈菩薩蠻十五首〉其一:「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中〈觀眾生品〉
爾時(shí)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于眾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shí)焰。如呼聲響。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jiān)。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xí)。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下〈菩薩行品〉
眾生應(yīng)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shí)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昭明文選》卷五十五〈論五·廣絕交論〉~2368~
蓋圣人握金鏡,闡風(fēng)烈,龍?bào)O蠖屈,從道污隆。唐·李善注:「《春秋孔錄法》曰:『有人卯金刀,握天鏡。』《雒書》曰:『秦失金鏡。』鄭玄曰:『金鏡,喻明道也?!弧?/span>
典故鏡奩換
妝奩暫開
相關(guān)人物劉莊(漢明帝)
《后漢書》卷十上《皇后紀(jì)·光烈陰皇后紀(jì)》
明帝性孝愛。追慕無已。十七年正月,當(dāng)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即案歷,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于陵樹,帝令百官采取以薦。會(huì)畢,帝從席前伏御床,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dòng)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焉。
例句
鏡奩換粉黛,翠羽猶蔥朧。
只有朝陵日,妝奩一暫開。
《玉臺(tái)新詠》卷十〈古絕句四首〉
〈古絕句四首〉其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fù)有山。何當(dāng)大刀頭?破鏡飛上天?!?/span>
例句
破鏡徒相問,刀頭恐隔年。
三徑何寂寂,主人山上山。
《太平御覽》卷七一七
《神異經(jīng)》曰:昔有夫婦將別,破鏡人執(zhí)半以為信。其妻與人通,其鏡化鵲,飛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鑄鏡為鵲安背上,自此始也。
例句
孤光常見鸞蹤在,分處還因鵲影回。
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tái)前。
影中金鵲飛不滅,臺(tái)下青鸞思獨(dú)絕。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能改齋漫錄》卷九〈地理·鏡湖〉~224~
《輿地志》曰:「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巖,互相映發(fā),若鏡若圖。故王逸少云:『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游。』」
《太平御覽》卷七一七
晉·陸機(jī)《與弟云書》: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可五尺馀。廣三尺二寸。立著庭中。向之便寫人形體。了了。亦怪事也。
《大業(yè)拾遺》
帝昏湎滋深,嘗游吳公宅雞臺(tái),恍惚與陳后主相遇。后主云:「每憶張麗華,方倚臨春閣,作璧月詞未終,見韓擒虎躍青驄草,擁萬甲,直來沖人,就至今日,始謂殿下政治在堯舜之上,今日復(fù)此逸游,曩時(shí)何見罪之深耶?!?/span>
《藝文類聚》卷七十〈服飾部下·鏡〉~226~
《異苑》曰: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shí),南方獻(xiàn)之,公子蒼舒,令以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太平御覽》卷九百一十八〈羽族部五·雞〉~4206~
《異苑》曰:「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shí),南方獻(xiàn)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子蒼舒令人取大鏡著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至死。」
《華陽國志·蜀志》
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xí)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dān)土,為妃作冢,蓋地?cái)?shù)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dān)是也。
《太平御覽》卷五十二〈地部十七·石下〉~382~
《述異記》:「鏡湖,俗傳軒轅氏鑄鏡于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
《能改齋漫錄》卷九〈地理·鏡湖〉~224~
會(huì)稽鑒湖,今避廟諱,本謂鏡湖耳。輿地志曰:「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巖,互相映發(fā),若鏡若圖?!构释跻萆僭疲骸干疥幝飞闲校缭阽R中游,名始羲之耳?!估钐椎前朐屡_(tái)詩,亦云:「水色緣且靜,令人思鏡湖。終當(dāng)過江去,愛此暫踟躕。」則知湖以如鏡得名,無可疑者。而梁任昉述異記。以為鏡湖。世傳軒轅氏鑄鏡湖邊,因得名。今有軒轅磨鏡石尚存,石畔常潔,不生蔓草??植蝗灰?。或陸贄月照鑒湖賦。日光無不臨,故麗天并耀。清可以鑒。因取鏡表名。乃知湖以如鏡得名,審矣。
《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器玩二·王度〉~76~
侯生常云:「昔者吾聞黃帝鑄十五鏡。其第一橫徑一尺五寸,法滿月之?dāng)?shù)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鏡也?!?/span>
《昭明文選》卷十九〈賦癸·情·洛神賦〉~897~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遠(yuǎn)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脩短合度。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五十五〈鐘嶸·詩品中〉~3278~
宋光祿大夫顏延之詩。其源出于陸機(jī)。尚巧似。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dòng)無虛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雖乖秀逸。是經(jīng)綸文雅才。雅才減若人。則蹈于困躓矣。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cuò)彩鏤金。顏終身病之。
《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七夕〉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又值一年秋】。
《藝文類聚》卷四十八
南朝陳·江總《讓尚書仆射表》曰:藻鏡官方,品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