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66,分25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恩臺
諸侯
太守
使君
丞相
宰相
從事
堂上
縣令
郡守
平章
縣官
守臣
長吏
都督
《國語辭典》:恩臺(恩臺)  拼音:ēn tái
古時對長官上司的尊稱。《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善繼叩頭道:『但憑恩臺明斷?!弧挂沧鳌付飨唷?。
分類:長官尊稱
《國語辭典》:諸侯(諸侯)  拼音:zhū hóu
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段倪x。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埂洞笏涡瓦z事。元集》:「至湯王時,為諸侯與葛為鄰,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湯王伐之?!?/div>
《國語辭典》:太守  拼音:tài shǒu
職官名。一郡之長,宋以后改郡為府,故知府亦別稱為「太守」。
《國語辭典》:使君  拼音:shǐ jūn
1.尊稱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逗鬂h書。卷一六??茆鳌罚骸阜歉颐{使君,竊傷計之不詳也?!?br />2.對官吏、長官的尊稱?!度龂?。卷三二。蜀書。先主備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弧埂度龂萘x》第一○回:「曹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div>
《國語辭典》:丞相  拼音:chéng xiàng
職官名。秦漢以后輔佐天子的最高行政官員。多由一人擔任,有時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歷代時設(shè)時廢,或改易其名,明洪武十三年后不復(fù)設(shè)置。
《國語辭典》:宰相  拼音:zǎi xiàng
職官名。中國君主時代君主的最高幕僚,為百官之長,歷代名稱不同。如秦漢的丞相、相國、三公,唐宋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也稱為「宰輔」。
《國語辭典》:從事(從事)  拼音:cóng shì
1.將某類事情當作職業(yè)般去做。如:「從事農(nóng)耕」、「從事寫作」。
2.辦事、處理事務(wù)。如:「朝夕從事」、「勤勉從事」?!对娊?jīng)。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br />3.處置。《三國演義》第四回:「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
4.職官名。漢刺史佐吏,如別駕、治中等皆稱為「從事史」,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宋廢。
《國語辭典》:堂上  拼音:táng shàng
1.大堂之上?!抖Y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zhí)玉不趨?!?br />2.稱謂。對父母的敬稱。《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見過泰山,又請岳翁受禮;參完堂上,還叫父母升廳?!?br />3.茶樓餐廳的服務(wù)人員?!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六回:「那堂上抖開來一看,是一塊方方的藍洋布?!?br />4.舊時對司法機關(guān)主審官員的敬稱?!独蠚堄斡洝返谝涣兀骸赣致犔蒙习洋@堂一拍,罵道:『這個淫婦,真正刁狡!拶起來!』」
《國語辭典》:縣令(縣令)  拼音:xiàn lìng
職官名。古代負責管理一縣的長官。歷代的名稱略有不同,周代稱為「縣正」,春秋時稱為「縣宰」,秦漢時,縣萬戶以稱為「縣令」,不及萬戶者稱為「縣長」,明清置「知縣」,民初稱為「縣知事」,今則稱為「縣長」。
《國語辭典》:郡守  拼音:jùn shǒu
1.職官名。秦時一郡最高的行政首長。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2.舊時知府的別稱。
《國語辭典》:平章  拼音:píng zhāng
1.商議處理。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風操》:「近在議曹,其平章百官秩祿?!埂侗笔贰>硭摹?。李彪傳》:「平章古今,商略人物?!?br />2.品評、評論。宋。張元干賀新郎。曳杖危樓去〉詞:「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明。陳與郊《昭君出塞》:「無情是畫筆平章,沉吟自想!」
3.職官名。唐宋以同平章事為宰相之職,元置平章為丞相之副。《初刻拍案驚奇》卷九:「那里管女兒肯不肯,別許了平章闊闊出之子,僧家奴?!?/div>
《國語辭典》:縣官(縣官)  拼音:xiàn guān
1.負責管理一縣的長官?!逗鬂h書。卷七六。循吏傳。劉矩傳》:「民有爭訟,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訓(xùn)告,以為忿??扇蹋h官不可入,使歸更尋思?!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縣官升堂,眾人把卜良帶到?!?br />2.朝廷,天子。《漢書。卷八○。宣元六王傳。東平思王劉宇傳》:「今暑熱,縣官年少,持服恐無處所,我危得之!」?jié)h。晁錯 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div>
《漢語大詞典》:守臣
(1).諸侯對天子或大夫?qū)χT侯的自稱。禮記·玉藻:“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span id="397qa6f" class="book">《左傳·宣公十年》:“凡諸侯之大夫違,告於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敢告?!?br />(2).鎮(zhèn)守一方的地方長官。 唐 權(quán)德輿 《哭劉四尚書》詩:“士友惜賢人,天朝喪守臣?!?宋 曾鞏 《明州擬辭高麗送遺狀》:“州郡當其道途所出,迎勞燕餞,所以宣達陛下寵錫待遇之意,此守臣之職分也?!?清 沈初 《西清筆記·紀文獻》:“《快雪堂帖》,即 涿州 馮 氏本,鬻於 閩 中,守臣得之以進?!?/div>
《國語辭典》:長吏(長吏)  拼音:zhǎng lì
職官名。漢代官員享有六百石以上的爵祿稱為「長吏」?!稘h書。卷五。景帝紀》:「吏六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亦用來指縣吏?!稘h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
《國語辭典》:都督  拼音:dū dū
1.統(tǒng)領(lǐng)。《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后備詣京見權(quán),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quán)借之,共拒曹公?!?br />2.職官名。漢末始有此稱。三國時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lǐng)刺史,以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諸軍權(quán)位最重。晉、南北朝以后因之,名稱或稍更異,大抵掌理軍事及邊防重鎮(zhèn)。唐中葉以后,以節(jié)度使代之,都督之名遂廢。元置大都督府,統(tǒng)領(lǐng)諸衛(wèi)。明改元之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制與元同,然非晉唐舊制。也稱為「大鎮(zhèn)國」。
3.民國初年各省軍政長官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