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59,分24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宰相
從事
堂上
縣令
郡守
平章
縣官
守臣
長吏
都督
朝宗
專城
令尹
外臺
帥臣
《國語辭典》:宰相  拼音:zǎi xiàng
職官名。中國君主時代君主的最高幕僚,為百官之長,歷代名稱不同。如秦漢的丞相、相國、三公,唐宋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也稱為「宰輔」。
《國語辭典》:從事(從事)  拼音:cóng shì
1.將某類事情當(dāng)作職業(yè)般去做。如:「從事農(nóng)耕」、「從事寫作」。
2.辦事、處理事務(wù)。如:「朝夕從事」、「勤勉從事」。《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3.處置?!度龂萘x》第四回:「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br />4.職官名。漢刺史佐吏,如別駕、治中等皆稱為「從事史」,通稱為「州從事」,歷代因其制,宋廢。
《國語辭典》:堂上  拼音:táng shàng
1.大堂之上。《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zhí)玉不趨。」
2.稱謂。對父母的敬稱?!抖膛陌阁@奇》卷二五:「見過泰山,又請?jiān)牢淌芏Y;參完堂上,還叫父母升廳?!?br />3.茶樓餐廳的服務(wù)人員?!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六回:「那堂上抖開來一看,是一塊方方的藍(lán)洋布。」
4.舊時對司法機(jī)關(guān)主審官員的敬稱。《老殘游記》第一六回:「又聽堂上把驚堂一拍,罵道:『這個淫婦,真正刁狡!拶起來!』」
《國語辭典》:縣令(縣令)  拼音:xiàn lìng
職官名。古代負(fù)責(zé)管理一縣的長官。歷代的名稱略有不同,周代稱為「縣正」,春秋時稱為「縣宰」,秦漢時,縣萬戶以稱為「縣令」,不及萬戶者稱為「縣長」,明清置「知縣」,民初稱為「縣知事」,今則稱為「縣長」。
《國語辭典》:郡守  拼音:jùn shǒu
1.職官名。秦時一郡最高的行政首長。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
2.舊時知府的別稱。
《國語辭典》:平章  拼音:píng zhāng
1.商議處理。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近在議曹,其平章百官秩祿?!埂侗笔贰>硭摹?。李彪傳》:「平章古今,商略人物。」
2.品評、評論。宋。張?jiān)?/a> 〈賀新郎。曳杖危樓去〉詞:「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明。陳與郊《昭君出塞》:「無情是畫筆平章,沉吟自想!」
3.職官名。唐宋以同平章事為宰相之職,元置平章為丞相之副。《初刻拍案驚奇》卷九:「那里管女兒肯不肯,別許了平章闊闊出之子,僧家奴?!?/div>
《國語辭典》:縣官(縣官)  拼音:xiàn guān
1.負(fù)責(zé)管理一縣的長官?!逗鬂h書。卷七六。循吏傳。劉矩傳》:「民有爭訟,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訓(xùn)告,以為忿恚可忍,縣官不可入,使歸更尋思?!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縣官升堂,眾人把卜良帶到?!?br />2.朝廷,天子。《漢書。卷八○。宣元六王傳。東平思王劉宇傳》:「今暑熱,縣官年少,持服恐無處所,我危得之!」?jié)h。晁錯 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div>
《漢語大詞典》:守臣
(1).諸侯對天子或大夫?qū)χT侯的自稱。禮記·玉藻:“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span id="hxcvoaf" class="book">《左傳·宣公十年》:“凡諸侯之大夫違,告於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敢告?!?br />(2).鎮(zhèn)守一方的地方長官。 唐 權(quán)德輿 《哭劉四尚書》詩:“士友惜賢人,天朝喪守臣?!?宋 曾鞏 《明州擬辭高麗送遺狀》:“州郡當(dāng)其道途所出,迎勞燕餞,所以宣達(dá)陛下寵錫待遇之意,此守臣之職分也。” 清 沈初 《西清筆記·紀(jì)文獻(xiàn)》:“《快雪堂帖》,即 涿州 馮 氏本,鬻於 閩 中,守臣得之以進(jìn)。”
《國語辭典》:長吏(長吏)  拼音:zhǎng lì
職官名。漢代官員享有六百石以上的爵祿稱為「長吏」?!稘h書。卷五。景帝紀(jì)》:「吏六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挂嘤脕碇缚h吏?!稘h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div>
《國語辭典》:都督  拼音:dū dū
1.統(tǒng)領(lǐng)?!度龂?。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后備詣京見權(quán),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quán)借之,共拒曹公。」
2.職官名。漢末始有此稱。三國時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lǐng)刺史,以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諸軍權(quán)位最重。晉、南北朝以后因之,名稱或稍更異,大抵掌理軍事及邊防重鎮(zhèn)。唐中葉以后,以節(jié)度使代之,都督之名遂廢。元置大都督府,統(tǒng)領(lǐng)諸衛(wèi)。明改元之樞密院為大都督府,制與元同,然非晉唐舊制。也稱為「大鎮(zhèn)國」。
3.民國初年各省軍政長官的稱呼。
《國語辭典》:朝宗  拼音:cháo zōng
1.朝,古代諸侯于春天朝見天子。宗,諸侯于夏日朝見天子。朝宗后泛指臣下覲見君王。宋。陸游福建到任謝表〉:「咸造在廷,甫遂朝宗之愿?!?br />2.比喻川水流歸大海?!对娊?jīng)。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唐。張九齡 錢王司馬入計同用洲字詩:「獨(dú)嘆湘江水,朝宗向北流?!?/div>
《國語辭典》:專城(專城)  拼音:zhuān chéng
舊稱地方的行政長官。漢。無名氏〈陌上?!担骸溉讨欣桑氖畬3蔷?。」
《國語辭典》:令尹  拼音:lìng yǐn
1.職官名。春秋時,楚國的執(zhí)政官,相當(dāng)于宰相?!墩撜Z。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固?。張說〈唐西臺舍人贈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去令尹而不慍,失司寇而遂行?!?br />2.泛稱縣、府等地方行政長官。
《漢語大詞典》:外臺(外臺)
(1).官名。 后漢 刺史,為州郡的長官,置別駕、治中,諸曹掾?qū)?,號為外臺。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謝夷吾:“﹝ 謝夷吾 ﹞爰牧 荊州 ,威行邦國……尋功簡能,為外臺之表?!?br />(2).官名。蘭臺。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帝 時大司農(nóng) 弘 農(nóng) 董遇 等,亦歷注經(jīng)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蘭臺為外臺,秘書為內(nèi)閣,臺、閣一也?!?br />(3).官名。 漢 因 秦 制,置謁者為外臺。參見“ 三臺 ”。
《國語辭典》:三臺(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漢時以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總稱為「三臺」?!逗鬂h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坐召三臺,專制朝政?!?br />2.古時天子有靈臺、時臺、囿臺,合稱為「三臺」。唐。徐堅(jiān)《初學(xué)記。卷二四。臺第六。敘事》:「天子有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時施化,囿臺以觀鳥獸魚鱉?!?br />3.星座名。分上臺、中臺、下臺,共六星。各兩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階級一樣。參見「泰階」條。
《漢語大詞典》:帥臣(帥臣)
宋 代諸路安撫司的長官稱帥臣。后泛稱統(tǒng)帥,主將。 宋 岳飛 《奏措置曹成事宜狀》:“仍仰 廣東 西路帥臣起發(fā)逐路洞丁、刀弩手,將兵士、軍弓手、民兵,疾速躬親統(tǒng)率前去?!?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zhèn)練兵事宜》:“一弓弩之技,不憚數(shù)千里而致之,此又在帥臣識量何如?!?清 侯方域 《陳將軍二鶴記》:“公,帥臣也,職在選鋒而養(yǎng)士,以佐天子開疆土,除暴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