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66,分25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方州
銅章
治生
師帥
治所
九牧
作牧
奏記
半刺
臺(tái)官
司官
出鎮(zhèn)
道尊
魚書
連帥
《國語辭典》:方州  拼音:fāng zhōu
1.古人認(rèn)為天圓地方,因稱大地為「方州」?!痘茨献?。覽冥》:「背方州,抱圓天。」明。史可法〈請(qǐng)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于事。」
2.古稱帝都。漢。班固 典引:「日月邦畿,卓犖乎方州,洋益乎要荒?!?br />3.州郡。也指州郡的長官。南朝陳。徐陵 武皇帝作相時(shí)與嶺南酋豪書:「彼豪門著姓,典牧方州,拘隔天朝,亟離寒暑?!固啤堈f〈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漢語大詞典》:銅章(銅章)
古代銅制的官印。 唐 以來稱郡縣長官或指相應(yīng)的官職。 漢 應(yīng)劭 漢官儀:“千石至三百石銅印。六百石銅章墨綬?!?唐 岑參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詩:“縣花迎墨綬,關(guān)柳拂銅章?!?明 宋濂 《處州季君墓銘》:“手麾義旌,從者如水,左捕右攘,朱衣銅章?!?/div>
《國語辭典》:治生  拼音:zhì shēng
1.自營生計(jì)?!豆茏印]p重戊》:「出入者長時(shí),行者疾走,父老歸而治生,丁壯者歸而薄業(yè)。」《史記。卷九二?;搓幒顐鳌罚骸赣植荒苤紊藤Z,常從人寄食飲。」
2.部屬對(duì)于長官或旅外官吏對(duì)于原籍長官的自稱,始于明朝?!缎咽酪鼍墏鳌返谝凰幕兀骸钢紊藕疃鄷r(shí)了!望老父母略住片時(shí),不敢久留。」
《國語辭典》:師帥(師帥)  拼音:shī shuài
1.一師的統(tǒng)率。周代的軍制,以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師帥皆中大夫。見《周禮。夏官。司馬》。
2.表率?!稘h書。卷五六。董仲舒?zhèn)鳌罚骸附裰な?、縣令,民之師帥。」《新唐書。卷一○五。褚遂良傳》:「刺史,民之師帥也。得人,則下安措;失人,則家勞??!?/div>
《漢語大詞典》:治所
古代地方長官的官署。漢書·朱博傳:“使者行部還,詣治所。” 顏師古 注:“治所,刺史所止理事處?!?span id="7j7uvbu"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唐莊宗同光二年》:“且 汴州 關(guān) 東衝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攝職,何異空城!”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jié):“ 唐 朝廷允許他們住在 河西 節(jié)度使治所附近?!?/div>
《國語辭典》:九牧  拼音:jiǔ mù
1.主掌九州之人?!吨芏Y。秋官。掌交》:「九牧之維?!灌嵭?。注:「九牧,九州之牧。」后泛稱地方首長。宋。葉適 故禮部尚書龍圖閣學(xué)士黃公墓志銘:「小猶管、晏,大可召、畢,中列三品,外倡九牧?!?br />2.九州?!盾髯印=獗巍罚骸肝耐醣O(jiān)于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國語辭典》: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中國古代分天下為九個(gè)行政區(qū),稱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yáng)、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后用作中國的代稱。宋。陸游 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br />2.島名。日本四島中最南的一島。因封建時(shí)代全境分為九個(gè)州而得名。以熱帶植物和煤礦藏聞名。島上有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口阿蘇山。行政上分為福岡、鹿兒島、熊本、宮崎、長崎、大分、佐賀七個(gè)縣;著名城市有北九州、福岡及長崎。
《漢語大詞典》:作牧
(1).畜牧,放牧。《書·禹貢》:“ 萊 夷作牧?!?蔡沉 集傳:“作牧者,言可放牧,夷人以畜牧為生也?!?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34' target='_blank'>《楚辭·天問》:“ 伯昌 號(hào)衰,秉鞭作牧?!?br />(2). 周 代,侯伯有功德者,加命為州長,得專征伐于諸侯,謂“作牧”。周禮·春官·大宗伯:“七命賜國,八命作牧?!?br />(3).泛指擔(dān)任州郡地方長官。 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建麾作牧,明德攸在?!?唐 李頻 《送侯郎中任新定》詩之一:“為郎非白頭,作牧授 滄州 ?!?宋 李綱 《召赴文字庫祗候引對(duì)札子》:“命皇太子作牧 開封 ,以係天下之望。”
《國語辭典》:奏記(奏記)  拼音:zòu jì
1.古代臣子向君王奏呈的文書。《漢書。卷八三。朱博傳》:「文學(xué)儒吏,時(shí)有奏記稱說云云?!?br />2.掌管奏記的官吏?!缎绿茣?。卷四九。百官志四下》:「節(jié)度使封郡王,則有奏記一人。」
《漢語大詞典》:半刺
(1).指州郡長官下屬的官吏,如長史、別駕、通判等。 晉 庾亮 《答郭預(yù)書》:“別駕舊與刺史別乘,同流宣王化于萬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 唐 楊炯 《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輜車就列,化洽於二州;油軾當(dāng)官,政成於半刺?!?宋 劉克莊 《送章通判》詩:“半刺已官尊,常時(shí)讀《魯論》?!?清 梁章鉅 《稱謂錄·通判》:“國朝之制,自外府正郎至於郡丞半刺,不由會(huì)府之所選授者,中外臣僚歲終得以聞薦?!?br />(2).針灸五刺之一。刺入較淺,故稱半刺。靈樞經(jīng)·官針:“半刺者,淺內(nèi),而疾發(fā)鍼,無鍼傷肉,如拔毛狀。”
《漢語大詞典》:臺(tái)官(臺(tái)官)
(1). 漢 時(shí)尚書臺(tái)長官的統(tǒng)稱。宋書·百官志上:“ 漢 制,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尚書令、僕、丞、郎,皆辟車豫相回避,臺(tái)官過,乃得去?!?br />(2). 唐 宋 御史臺(tái)長官的統(tǒng)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bǔ)·御史爭驛廳:“ 元和 中, 元稹 為監(jiān)察御史,與中使?fàn)庴A廳,為其所辱,始敕節(jié)度觀察使:臺(tái)官與中使先到驛者處上廳?!?span id="w7bn9p2" class="book">《宋史·職官志四》:“臺(tái)官職在繩愆糾謬,自宰臣至百官,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當(dāng)劾,皆得糾正?!?br />(3).泛指朝廷公卿。 宋 洪邁 容齋續(xù)筆·臺(tái)城少城:“ 晉 宋 間謂朝廷禁省為臺(tái),故稱禁城為臺(tái)城,卿士為臺(tái)官?!?/div>
《漢語大詞典》:司官
(1).主管官員。后漢書·陳寔傳:“鄰縣人戶歸附者, 寔 輒訓(xùn)導(dǎo)譬解,發(fā)遣各令還本司官行部?!?李賢 注:“司官謂主司之官也?!?br />(2). 清 代各部屬官的通稱。指部內(nèi)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紅樓夢第一○五回:“話説 賈政 正在那里設(shè)宴請(qǐng)酒,忽見 賴大 急忙走上 榮禧堂 來,回 賈政 道:‘有錦衣府堂官 趙老爺 帶領(lǐng)好幾位司官,説來拜望?!?span id="7txj04l" class="book">《鏡花緣》第六五回:“ 卞濱 同 孟謨 帶領(lǐng)司官,捧了各卷,進(jìn)朝面呈?!?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二:“以五品司官而賜第賜帑,以本部郎中一年而即擢堂官,皆自來未有之曠典。”
(3).屬官對(duì)其長官的自稱。《中國現(xiàn)在記》第三回:“大人有侍郎兼銜,司官乃是新用的一個(gè)部曹,正與大人有堂屬之分,這個(gè)稱呼,乃是天經(jīng)地義,一定而不可移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回:“ 雪舫 便一力擔(dān)承在身上,説道:‘大人放心,司官總有法子説得他服服帖帖的來求親。’”
《漢語大詞典》:出鎮(zhèn)(出鎮(zhèn))
出任地方長官。宋書·廬陵獻(xiàn)王義真?zhèn)?/a>》:“﹝ 義真 ﹞出鎮(zhèn) 歷陽 。未之任而 高祖 崩?!?宋 范正敏 《遯齋閑覽·剛果而和》:“ 程丞相 琳 ,性嚴(yán)毅,無所推下,出鎮(zhèn) 大名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吏部·鄭蔣翁婿:“或云 蔣 方秉銓, 鄭 謀出鎮(zhèn),為勢所脅取。”紅樓夢第七八回:“ 賈政 乃道:‘當(dāng)日曾有一位王爵,封曰 恒王 ,出鎮(zhèn) 青州 。’” 郭沫若 《〈孔雀膽〉故事補(bǔ)遺》:“ 西靖王 阿魯 者, 世祖 太子 真金 子 答剌麻八剌 之子,以 至順 元年封 西靖王 出鎮(zhèn) 陜西 ?!?/div>
《國語辭典》:道尊  拼音:dào zūn
尊稱有學(xué)問的長者?!度辶滞馐贰返谝弧鸹兀骸高@位王道尊卻是了不得,而今朝廷捕獲得他甚緊?!?/div>
《國語辭典》:魚書(魚書)  拼音:yú shū
1.書信。宋。晏殊〈無題〉詩:「魚書欲寄何由達(dá),水遠(yuǎn)山長處處同?!骨?。宋凌云 偶成詩:「天外魚書絕,征人豈念家?」
2.唐時(shí)用作憑信的魚形符節(jié),以木或銅制成。唐。陸贄冬至大禮大赦制〉:「刺史停替,須待魚書。」也稱為「魚符」。
《漢語大詞典》:連帥(連帥)
(1).古代十國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十國以為連,連有帥?!?span id="ve71fyf" class="book">《漢書·刑法志》:“十國為連,連有帥……連帥比年簡車。” 唐 柳宗元 《封建論》:“於是有方伯、連帥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
(2).泛稱地方高級(jí)長官。 唐 代多指觀察使、按察使。 北周 庾信 《周隴右總管長史贈(zèng)太子少保豆盧公神道碑》:“尋加侍中,外總連帥,威振百城?!?唐 崔立言 《醉中謔浙江廉使》詩:“山夫留意向丹梯,連帥邀來出藥畦?!?清 孔尚任 《神傘行》:“又見節(jié)制大連帥,皂蓋一雙夾道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