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三義──阿羅漢三義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亦云無學。謂三界生死已盡,是為無生;無法可學,是為無學?;蜓圆环撸x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殺賊〕,賊即見、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財,奪人智慧之命,故名為賊。阿羅漢能斷三界見、思之惑,故名殺賊。
〔二、不生〕,不生,即無生也。謂阿羅漢既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應供〕,謂阿羅漢智斷功德既已具足,應受人天供養(yǎng),故名應供。(智,謂得漏盡智;斷,謂斷三界見、思惑盡也。)
阿羅漢所應供養(yǎng)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為世福田,以是因緣,一切天人所應供養(yǎng)。
佛地,是阿羅漢果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薩已斷見、思,習氣俱盡,而得成佛,因借聲聞第四果以區(qū)別之,故云是阿羅漢果。
殺阿羅漢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無法可學。又名應供,應受人天供養(yǎng)故也。眾生即當供養(yǎng)恭敬,以為種福之田,況行殺逆;若行此事,是為逆罪。律云:殺阿羅漢者,不許出家受具足戒也。
住法阿羅漢
【三藏法數(shù)】
謂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進,故名住法。
不動法阿羅漢
【三藏法數(shù)】
謂不被煩惱之所動亂,故名不動法。
弒阿羅漢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無法可學也。又名應供,謂應受人天供養(yǎng)也。即當恭敬供養(yǎng),以種其福,豈宜悖戾,妄加殺害,若以惡心瞋心而殺之者,墮無間獄,求出無期。
阿羅漢塔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又云無學,又云應供。謂三界生死已斷,故名無生。以其煩惱已盡,無法可學,故名無學。以其應受人天供養(yǎng),為世福田,故名應供。是故滅后,應當起塔供養(yǎng)。
難勝地寄阿羅漢乘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亦云無生。謂五地菩薩,觀于四諦之行既終,同于四果阿羅漢,故云難勝地寄阿羅漢乘。(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