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七種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六種阿羅漢中不動阿羅漢別為不動阿羅漢與不退阿羅漢之稱。
阿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舍戒,二不凈,三殺生,四盜,五不食殘食。六妄語,七群黨,八惡言,九狐疑,十恐懼,十一受馀師及受胞胎。見增一阿含經四十六。
十六大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即十六羅漢也。(參見:羅漢)
【三藏法數(shù)】
(出法住記)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其生死已盡,無法可學;又云無生,謂其斷見、思惑盡,無復三界受生;又云應供,謂其應受人天供養(yǎng);又云殺賊,謂其能殺煩惱之賊。以其皆具三明六通,無量功德,故稱為大。此阿羅漢,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住于世間,守護正法,至今猶未入滅。若遇世間設大施無遮會時,即同諸眷屬,蔽隱圣儀,同于凡流,密受供養(yǎng),令施者得勝果報,饒益有情,是為十六大阿羅漢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六通者,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也。)
〔一、賓度羅跋啰惰阇尊者〕,梵語賓度羅,華言不動,字也;梵語跋啰惰阇,華言捷疾,姓也。此尊者與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耶尼洲。(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
〔二、迦諾迦伐蹉尊者〕,梵語迦諾迦伐蹉(無翻),此尊者與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三、迦諾迦跋釐惰阇尊者〕,梵語迦諾迦跋釐惰阇(無翻),此尊者與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
〔四、蘇頻陀尊者〕,梵語蘇頻陀(無翻),此尊者與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五、諾詎羅尊者〕,梵語諾詎羅,華言鼠狼山,此尊者與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梵語贍部,亦云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六、跋陀羅尊者〕,梵語跋陀羅,華言好賢,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
〔七、迦哩迦尊者〕,梵語迦哩迦(無翻),此尊者與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八、伐阇羅弗多羅尊者〕,梵語伐阇羅弗多羅(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剌拿洲。
〔九、戍博迦尊者〕,梵語戍博迦(無翻),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十、半托迦尊者〕,梵語半托迦(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
〔十一、啰怙羅尊者〕,梵語啰怙羅,華言執(zhí)日,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飏瞿洲。
〔十二、那伽犀那尊者〕,梵語那伽犀那(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
〔十三、因揭陀尊者〕,梵語因揭陀(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
〔十四、伐那婆斯尊者〕,梵語伐那婆斯(無翻),此尊者與一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十五、阿氏多尊者〕,梵語阿氏多(無翻),此尊者與一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
〔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梵語注荼半托迦(無翻),此尊者與一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大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羅漢中年長德高者。稱為大阿羅漢。阿彌陀經曰:「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勾榷魇柙唬骸复笳呙Q位高,善見律云:僧中功德極大者為大阿羅漢?!?/div>
不動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阿羅漢中根性最利,而不為煩惱所動亂者。
六種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羅漢)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玄義)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生,又云無學。謂三界生死已盡,故名無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一、退法阿羅漢〕,謂因遇違緣,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違緣者,涅槃經明五緣:一樂多事,二樂說世事,三樂睡眠,四樂近在家,五樂多游行,皆名違緣也。第四果,即阿羅漢。初果,即須陀洹也。)
〔二、思法阿羅漢〕,謂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護法阿羅漢〕,謂于所證之法,心生愛樂,善加守護,故名護法。
〔四、住法阿羅漢〕,謂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進,故名住法。
〔五、進法阿羅漢〕,謂能加功進行,至不動法,故名進法。
〔六、不動法阿羅漢〕,謂不被煩惱之所動亂,故名不動法。
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術語)Arha%n^,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yǎng)之意。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智度論三曰:「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yǎng)。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褂肿g曰應真,真人。法華文句一上曰:「阿颰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四果之一。(參見:阿盧漢)
【佛學常見辭匯】
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yǎng)。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xiàn)世間,開示四諦,令諸眾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范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阿羅漢果
【佛學大辭典】
(術語)悟位謂之果。以是為對于修行之因之結果也。阿羅漢為小乘之極果。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阿羅漢向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向之一。不還之圣者,進斷馀殘之煩惱而向于阿羅漢果者。見俱舍論二十四。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此人將入阿羅漢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四果也。
阿羅漢具德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一卷,宋法賢譯。是說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之德者。與增一阿含經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
思法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人名)二十七賢圣之一。六種阿羅漢之一??肿C果退轉而自殺欲入無馀涅槃之羅漢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退法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最鈍根之羅漢,一旦證羅漢果后時逢惡緣退沒自果者。
【三藏法數(shù)】
謂因遇違緣,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違緣者,涅槃經明五緣:一樂多事,二樂說世事,三樂睡眠,四樂近在家,五樂多游行,皆名違緣也。第四果,即阿羅漢。初果,即須陀洹也。)
進法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積功行,精進而將至不動阿羅漢之阿羅漢也。
【三藏法數(shù)】
謂能加功進行,至不動法,故名進法。
漏盡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術語)斷盡一切煩惱而住于阿羅漢之位者。法華經序品曰:「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同方便品曰:「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
【佛學常見辭匯】
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護法阿羅漢
【佛學大辭典】
(術語)六種阿羅漢之一。于自己所證之法,心生愛樂,而常護持者。不然,則有退失所得阿羅漢果之恐也。
【佛學常見辭匯】
六種阿羅漢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于所證之法,心生愛樂,善加守護,故名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