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同安人,字應萃,號同凡。天啟五年進士。為吳縣知縣。蘇州義民反對逮捕周順昌,以激憤捽旗尉。文瑞曲為解諭,護順昌出境,復捐俸倡助,為輸誣贓。又為被殺之顏佩韋等五義士營葬,立石名五丈夫墓。旋致仕去。維基
陳文瑞(1563年—1646年),字應萃,號同凡,福建同安人,祖籍淮南固始(今河南),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文瑞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士,同年授吳縣知縣,五年間在勤政愛民,包括疏通學宮前的河道、提拔解元沈幾與楊廷樞、勸阻朝廷在當?shù)啬急6赐ギ數(shù)赜蟹Q「天罡」的人聯(lián)群作惡,他秘密緝捕歸案,黨羽散去;周順昌得罪宦官惹禍,義民顏佩韋等數(shù)萬人為其怨憤毆打錦衣衛(wèi)校尉,陳文瑞就護送周順昌出境,再捐出俸祿幫助對方。不久顏佩韋等為首五人被誅殺,他負責葬事并立石為記,號稱「五丈夫墓」,吳縣人稱贊他有金剛手、菩提心之謠。因不愿意逢迎上級致仕;到隆武年間升任考功郎中,八十四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陳采,字文孺,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進士,授歷城知縣,以卓異入補銓司,捐歷年俸抵街稅,出典山西試事,所得皆一時命士。起參楚藩,執(zhí)法明刑,攝六道篆。攝松藩時,嚴戰(zhàn)守,申軍實,檄諸將,為久屯計。官至通議大夫,卒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生卒】:1581—1636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明卿,號芝臺。年十九,中萬歷二十五年舉人。嘗從武進錢一本學《易》,得其旨要。天啟二年進士。與文震孟同科。授編修,典誥敕。以忤魏忠賢被削職為民。崇禎初召復故官,累遷南京國子祭酒。卒謚文莊。講求經(jīng)濟,有志天下事,性好學、喜著書。有《四書備考》、《經(jīng)濟八編類纂》、《重訂古周禮》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明卿,長洲人。天啟壬戌賜進士第三,授翰林編修累遷南國子祭酒追謚文莊有無夢園集維基
陳仁錫(1581年—1636年),字明卿,號芝臺,直隸長洲人,天啟二年探花及第。官至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生于萬歷九年(1581年),性好學,喜著述,十九歲舉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鄉(xiāng)試,天啟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因不肯幫魏忠賢在鐵券上撰文遭罷黜。崇禎初年(1628年)召復原官,累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卒于崇禎七年(1634年)。謚文莊。
人物簡介
【生卒】:1585—約1645 【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惕龍,號龍致、發(fā)蛟、幾亭。陳于王子。高攀龍弟子。崇禎六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時政事尚綜核,中外爭為深文以避罪,東廠緝事尤冤濫。十一年,龍正上養(yǎng)和、好生二疏,陰指東廠事。十三年,應詔奏事,亦主“聽言省刑”。十五年疏言理財以墾北方荒地為良策。旋被劾為偽學。帝初不問。十七年左遷南京國子監(jiān)丞。福王立,用為祠祭員外郎,不就。南京不守,龍正已得疾,旋卒。私謚文潔。有《幾亭集》等。槜李詩系·卷二十
龍正字惕龍,號幾亭。初名龍致,字發(fā)蛟。山毓弟,嘉善人。崇禎甲戌進士,授中書。時政尚綜覈,爭為深文。戊寅,熒惑守心,龍正連進四疏,言事天惟在好生,致治當責宰輔。上感動,特諭慎刑。己卯,彗星見,龍正又應詔,極陳立冬大雷電,又請正郊期,當用上辛,竟格不行。壬午,因下詔罪己,復三上疏言時政,俱優(yōu)答。時盜賊滿天下,籌餉無策,龍正著議,極言墾荒為救時本計,朝議相持不決,遂乞歸。甲申,京師陷,南都起為祠部,不赴。賦詩有京華歌舞新南極,野哭汍瀾舊帝星之句。乙酉,微疾死。龍正天性純篤,講求身心經(jīng)濟之學。貌癯古,兩眸炯然,有心計,善治生,居官甚廉,而好施予。著有學言、政書、文錄,凡六十馀卷。輯程子詳本、朱子經(jīng)說、語類、陽明要書、高子遺書、皇明儒統(tǒng)、墾荒兆行、救荒策會、陶詩衍諸書行世。夫講學之流,動稱性道,而其敗類無恥,過于庸人。如先生者,有幾人哉!維基
陳龍正(1585年—1645年),原名陳龍致,字惕龍,號發(fā)郊、幾亭,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明末理學家。蘇州府吳江縣學生,福建按察使陳于王之子。師事吳志遠、高攀龍。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順天鄉(xiāng)試經(jīng)魁,名列第三。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士,十年二月授中書舍人。時政事尚綜核,中外爭為深文以避罪,東廠緝事尤冤濫。十一年,龍正上養(yǎng)和、好生二疏,陰指東廠事。十三年,應詔奏事,亦主“聽言省刑”。十五年疏言理財以墾北方荒地為良策。旋被劾為偽學。帝初不問。十七年正月左遷南京國子監(jiān)丞。安宗立,用為禮部祠祭司員外郎,不就。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清軍攻陷南京,龍正身已有疾,藥粒俱廢,絕食達七日之久,臨終前還云“死如念翁(劉宗周),倒也干凈”。門人私謚文潔。有《幾亭文集》等。
人物簡介
【生卒】:1596—1647 【介紹】: 明末廣東南海人,字集生,號秋濤。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啟四年典浙江鄉(xiāng)試,發(fā)策刺魏忠賢,削籍。崇禎初起故官,累遷禮部右侍郎,以故除名歸。南明弘光帝起為禮部尚書,未至,南京已陷,桂王朱由榔稱帝肇慶,授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起兵攻廣州,兵敗被執(zhí)死。謚文忠。有《云淙集》、《練要堂稿》、《南宮集》。全粵詩·卷五七三
陳子壯(一五九六—一六四七),字集生,號秋濤。南海人。熙昌子。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進士,廷對第三,授翰林院編修。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典浙江試,發(fā)策刺閹豎,魏忠賢削子壯及其父給事中熙昌籍。明思宗崇禎初,起故官,歷官至禮部右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每召見,輒稱旨。旋以言宗室事,唐王上疏底之,下之獄,減死放歸。后唐王立福建,召為相,竟以宿憾而不行。遭國變,于廣州修南園,結(jié)詩社。永明王立于肇慶,授子壯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督廣東、福建、江西、湖廣軍務。會大兵入廣州,唐王弟聿被執(zhí)死,子壯止不行。順治四年(一六四七)春,與陳邦彥、張家玉、王興、賴其肖等先后起兵,駐五羊驛,為大軍擊敗,走還九江。九月,大兵克高明,被執(zhí)至廣州,不降,被戮,子壯母自縊。永明王贈子壯番禺侯,謚文忠,蔭子上圖錦衣衛(wèi)指揮使。清朝褒典,追謚忠簡。有《南宮》、《秋痕》、《云淙》諸集。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八有傳。陳子壯詩,以梁基永藏清刊《陳文忠公遺集》為底本。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秋濤,熙昌子,官尚書。維基
陳子壯(1596年—1647年),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h沙貝村(今廣州白云區(qū)金沙街沙貝社區(qū))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永歷時官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謀求收復廣州,兵敗殉國。陳子壯出生廣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四歲能文、七歲能詩,萬歷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成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魏忠賢欲延為己用,被陳婉拒,魏忠賢大怒:“何物陳子壯,竟敢逆我意!”天啟四年(1624年),自翰林院去浙江主持鄉(xiāng)試,策論〈歷代宦官之禍〉,為魏黨所忌,遂罷職,定居鹽倉街。崇禎時,官左春坊左諭德,升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后因朱姓案下獄,不久罷歸鄉(xiāng)里。崇禎十年(1637年)在廣州白云山辟云淙書院,次年修禊南園,與其弟陳子升及黎遂球、區(qū)懷瑞、曾道唯等12人修復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十二子。后在禺山書院授徒講學。弘光時,為禮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城陷,陳子壯與弟陳子升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永歷帝授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陳邦彥同陳子壯密謀攻取省城,同廣州城內(nèi)的原明朝廣州衛(wèi)指揮使楊可觀、楊景曄秘密聯(lián)系,“暗用桂字印票,號召多人”為內(nèi)應,不料事泄,張貼檄文的家僮被清軍捕獲。后兵敗被俘至廣州,佟養(yǎng)甲下令將陳子壯“寸磔于教場”,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為“南明三忠”。謚號文忠。
人物簡介
陳黃裳(?年—1635年),字文伯,一字胥庭,號問庵,四川成都府內(nèi)江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聯(lián)捷甲戌科進士。都察院觀政,十月授山東德州知州,八年卒于任內(nèi)。
人物簡介
陳文顯(1605年?—1686年?),字微之,直隸安慶府太湖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文顯是崇禎七年(1634年)的進士,獲授江西南城知縣,嚴懲當?shù)胤阜ǖ拿鞒谑?。之后轉(zhuǎn)任廣東雷州推官,多次平反冤獄;改官工部都水主事,路途中得知北京失陷后回歸,在弘光朝廷累升郎中。南京失守,陳文顯隱居,當年他才四十歲,不接受清朝起用,到八十二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陳光胤(17世紀—17世紀),字文錫,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光胤是崇禎六年(1633年)廣東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賜特用出身,十五年(1642年)獲授壽寧知縣,為政仁恕而清介,修筑城墻抵禦流寇。南明時陳光胤入朝擔任兵部主事,升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永歷四年(1650年)曾和吳貞毓、郭之奇、萬翱、程源、李用楫、張孝起、李日煒、朱士鯤、朱統(tǒng)鑰、王命來、彭佺聯(lián)合上疏彈劾袁彭年、丁時魁、蒙正發(fā)、劉湘客等人把持朝政、朋黨行私十大罪,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陳敱永,字雍期、雍期,號學山,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海寧縣(今浙江省海寧縣)人。謚文和。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內(nèi)秘書院侍讀學士??滴跗吣?,任內(nèi)秘書院學士。康熙九年,任東閣學士、武會試正考官。次年升任吏部右侍郎??滴跏荒?,任吏部左侍郎??滴跏迥辏味疾煸鹤蠖加?。康熙十六年,升任工部尚書。著有《邑侯許公重建鎮(zhèn)海塔記》、《丹墀管議》。
人物簡介
【生卒】:1641—1712 【介紹】: 清山西澤州人,初名敬,字子端,一字說巖,號午亭。順治十五年進士。康熙間累官吏部侍郎,兼管戶部錢法,疏請錢幣改重為輕,以杜私鑄之風。歷充三朝《圣訓》、《一統(tǒng)志》、《明史》等館總裁官。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所作古文,為汪琬所賞,詩亦為王士禛所奇。謚文貞。有《尊聞閣集》,晚年手定為《午亭文編》。晚晴簃詩匯·卷二十八
陳廷敬,字子端,號說巖,澤州人。順治戊戌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謚文貞。有《尊聞堂集》。滄海遺珠
陳廷敬(1640-1712)原名敬,字子端,號悅巖。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謚文貞。著有《午亭詩評》《午亭文編》《杜律詩話》等。詞學圖錄
陳廷敬(1639-1712) 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初名敬,因同科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加"廷"字。澤州(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zhèn)皇城村)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改庶吉士。曾任康熙帝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有《午亭文編》、《尊文閣集》、《河上集》、《杜律詩》、《老姥掌游記》、《三禮指要》、《說巖詩集》等。清詩別裁集
字子端,山西澤州人。順治戊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謚文貞。著有《午亭文編》?!饾芍菥羽^閣,典文章,經(jīng)畫論思密勿之地幾四十年,故其吐辭可上追燕、許。茲特取其典質(zhì)樸茂者,著于卷中。黃鶴樓志·人物篇
陳廷敬(1638—1712) 清代官員、學者、詩人。字子端,初名敬,號說(一作悅)巖,晚號午亭。澤州府陽城(今山西晉城)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后改為庶吉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字典》總修官、工戶刑吏諸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卒謚文貞。工詩文,器識高遠,文詞淵雅,是清代“臺閣”詩人代表,有《午亭文編》,主持編纂《大清一統(tǒng)志》《御選唐詩》《欽定詞譜》等。曾作七古長詩《黃鶴樓歌送魏使君》,論者稱之為抒發(fā)友情的力作。維基
陳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原名陳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人,山西澤州直隸州(今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主編。卒謚文貞。陳廷敬原名陳敬,明崇禎十二年(1638年)生于山西澤州直隸州皇城村。順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戊戌科進士,選庶吉士,因與庶常館翰林院通州陳敬(順治官員)重名,故順治帝賜“廷”字,改名廷敬。康熙帝即位,陳廷敬深得賞識。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七月丙寅,與葉方藹一起入直南書房。累遷翰林院掌院學士??滴醵辏?684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管戶部錢法,將制錢含銅量減低,以免制錢被大量镕鑄取銅,九月,晉升左都御史,仍兼管戶部錢法??滴醵迥辏?686年),遷工部尚書,與徐乾學奏進《鑒古集覽》,奉詔任纂修《三朝圣訓》,《政治訓典》,《方略》,《大清一統(tǒng)志》,《明史》等書,任總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前湖廣巡撫張汧因“貪污銀九萬余兩”獲罪。陳廷敬為其兒女親家,上《俯瀝懇誠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謝罪原官解任,但每四日仍須進內(nèi)廷侍候康熙讀書,可見康熙非常喜歡陳廷敬侍讀。兩年后重新起用為左都御史。1691年,任會試正考官、刑部尚書。1692年,父卒,回鄉(xiāng)守制兩年后,授戶部尚書。1699年,轉(zhuǎn)吏部尚書??滴跛氖辏?703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值經(jīng)筵。1705年,扈從康熙南巡。1707年,再扈從康熙南巡??滴跛氖拍辏?710年)十一月以耳病乞休,獲允。次年五月,大學士張玉書卒,李光地患病未愈,陳廷敬又應詔入直??滴跷迨荒辏?712年)三月,陳廷敬病劇,四月去世??滴醯塾H作挽詩哀悼,謚文貞?!?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652—1736 【介紹】: 清浙江海寧人,字廣陵,號乾齋??滴醵哪暌患锥M士,授編修,歷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廣西巡撫,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在桂七年,修建興安陡河閘,護兩廣運道。卒謚文簡。有《愛日堂集》。維基
陳元龍(1652年—1736年),字廣陵、,號乾齋、高齋、廣野居士,謚文簡,浙江省杭州府海寧縣(今浙江省海寧縣鹽官鎮(zhèn)),榜眼及第。祖先本高姓,過繼到陳姓??滴醵哪?,登進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南書房。當時左都御史郭琇彈劾高士奇,牽連到陳元龍,稱其與高士奇聯(lián)宗,結(jié)為叔侄,招納賄賂,康熙帝就要罷免陳元龍與高士奇。高士奇的年齡與官職都在陳元龍之上,陳元龍上疏奏辯:“臣家本來就出自于高姓,族譜明明白白記著。如果說臣要去交結(jié)高士奇,為甚么反而是高士奇稱臣為叔父?”此后事情得到清白,命其恢復職位,此后累升至侍讀學士??滴跛氖?,再升為詹事府詹事,因父親生病而乞養(yǎng)歸。此后授翰林院掌院學士??滴跷迨辏卫舨渴汤?,后授廣西巡撫。當時廣東歉收,廣西米價高,其派遣官員抵達湖南去買米平價。康熙五十四年,修建興安陡河閘,保護兩廣地區(qū)運輸。此后在省城擴養(yǎng)濟院,立義學,創(chuàng)育嬰堂,建倉貯谷??滴跷迨吣?,升任工部尚書。康熙六十年,調(diào)任禮部尚書。雍正帝繼位后,命其守護景陵。雍正七年,與左都御史尹泰同授額外大學士,尋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后因廣西公費虧空等事,免除文淵閣大學士職位。雍正十一年,以老乞休,加太子太傅致仕,令其子編修陳邦直歸侍養(yǎng)。乾隆元年去世,賜祭葬,謚文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