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瓣心香
【俗語佛源】
瓣香,形似瓜瓣,上圓下方,內(nèi)外條狀排列。心的形狀略似瓣香,故有「一瓣心香」之說。禪寺中開堂說法,往往先敬香給開山祖師等,如《古尊宿語錄·慈明禪師》:「此日一會,不是小緣。將一瓣香為我無得禪師。且道:諸人還識無得禪師么?」佛家認(rèn)為,內(nèi)心的清凈、慈悲和虔誠,是「真供養(yǎng)」,比形式上的敬香要重要得多,故稱「心香」。后極言心中虔誠致敬為「一瓣心香」。如宋·王十朋《行可生日》詩:「祝公壽共詩書久,一瓣心香己敬焚。」又如《花月痕》第五一回:「次日,荷生仍來汾神廟,與心印共坐一車,一瓣心香,數(shù)行情淚?!埂?李明權(quán))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俗語佛源】
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早晚常課,是平時積德修行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如果平時恣意妄為,一旦到生死關(guān)頭或大難臨頭,匆忙求佛,自然難以解脫了。據(jù)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載:「云南之南一番國專尚釋教,有犯罪應(yīng)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便貰(赦)其罪?!狗鸾桃源蟠却蟊?、普渡眾生為懷,雖是有罪而平時不燒香的人,只要他虔誠懺悔,止惡修善,還是可赦其罪,獲得安慰和解脫。又據(jù)宋·劉敞《中山詩話》載:王安古曾與沙門道因戲?qū)υ疲骸竿独嫌郎??!沟酪驅(qū)υ疲骸讣眮肀Х鹉_?!雇踉唬骸竿独嫌郎枪旁娨痪洹?,道因云:「急來抱佛腳是俗諺全語」。后來比喻平時沒有準(zhǔn)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補(bǔ)救。如唐·孟郊《讀經(jīng)》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庭》。」又如《水滸傳》第十六回:「正是急來抱佛腳,閑時不燒香?!梗ɡ蠲鳈?quán))
香花供養(yǎng)
【俗語佛源】
香和花均為常用的供佛之物,謂之「香花供養(yǎng)」。如《法華經(jīng)·序品》謂:「有香華伎樂,常以供養(yǎng)?!瓜愕钠贩N極多,如檀香、涂香、末香、丸香、棒香、線香等。據(jù)《大宋僧史略》卷中謂:「經(jīng)(指《賢愚經(jīng)》)中長者請佛,宿夜登樓,手秉香爐,以達(dá)信心。明日食時,佛即來至。故知香為信心之使也?!褂址鹫f法時,諸天散花如雨,以為祥瑞。此外《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中又有「借花獻(xiàn)佛」的故事?!赶慊üB(yǎng)」的用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后天人以新白裹佛,以香花供養(yǎng),滿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宮。」后亦用以指對有大恩德的人至誠相謝。如《聊齋志異·鐘生》:「某誠不足稱好逑,然家門幸不辱寞。倘得再生,香花供養(yǎng)有日耳?!梗ɡ蠲鳈?quán))
香象渡河
【俗語佛源】
經(jīng)上以「三獸渡河」比喻小乘、中乘、大乘這「三乘」證道程度的淺深?!?a target='_blank'>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三種菩提品》說:「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瓜阆蠖珊又^香象涉水最深,直到河底,比喻佛菩薩證道最深、最徹底。后常用以稱美詩文之透徹、精深。如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評》:「李杜數(shù)公,如金擘海,香象渡河,下視郊島輩,直蟲吟草間耳。」亦作「香象絕流」。明·袁宗道《雜說類》:「至若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梗ɡ蠲鳈?quán))
前世燒了斷頭香
【俗語佛源】
信徒為了表示虔敬,在禮佛等場合,一般不燃折斷或污染過的香。如《三世因果經(jīng)》云:「今生臭氣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前。」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沒修積個兒子來罷了,難道連個女兒的命也沒有?真?zhèn)€的我前世燒了斷頭香了。」(李明權(quán))
燒頭香
【俗語佛源】
「燒頭香」又叫做「燒頭爐香」。這是一種民間的風(fēng)俗,拜佛、敬神等都有。謂信徒趕早到寺、觀或神祠,爭上第一爐香,以示虔誠。此風(fēng)俗由來已久,在宋代已盛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夜五更爭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褂秩缜濉ぴ丁蹲硬徽Z·燒頭香》:「凡世俗神前燒香者,以侵早第一枝為頭香,至第二枝便不敬。有山陰沈姓者,必欲到城隍廟燒頭香,屢起早往,則已有人先燒矣,悶悶不樂?!褂秩缜濉び衢小?a target='_blank'>茶香室叢鈔》卷十五:「(韓元英)遣一親信仆持香往岱岳祈謝,謂曰:『圣帝惟享頭爐香。』……按此知世俗有燒頭香之說,由來久矣。」(李明權(quán))
揀佛燒香
【俗語佛源】
唐朝詩僧寒山子有詩:「揀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yǎng)。」后世多用引用。如明·吳炳《療妒羹·游湖》:「這是觀音大士,青娘可謂揀佛燒香矣!」生活中亦用以比喻出于某種需要而選擇某當(dāng)事人進(jìn)行拜訪饋贈。(李君岡)
所持香海
【三藏法數(shù)】
謂此香水海,因為風(fēng)輪所持而得安住,故曰所持香海。
香微
【三藏法數(shù)】
香者,謂鼻所嗅種種諸香也。以其微細(xì),故名香微。
【三藏法數(shù)】
謂鼻所嗅種種諸香,以其微細(xì),故名香微。
馨香遠(yuǎn)聞
【三藏法數(shù)】
馨香遠(yuǎn)聞?wù)?,以喻比丘戒德芬馥,為眾所聞也?/div>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
【三藏法數(shù)】
梵語殑伽,華言天堂來,河名。謂此河源自雪山頂,無熱惱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為名。以其無鼻能聞,故云非鼻聞香。
嗅香受胎
【三藏法數(shù)】
謂如牛母,但嗅犢氣而亦懷胎,是名嗅香受胎。(,牛名,犢牛子也。)
戒香充滿
【三藏法數(shù)】
菩薩修行,于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jīng)云:戒香芬馥,廣布充滿,譬如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香山王
【三藏法數(shù)】
謂此山中,一切諸香,皆悉充滿;以喻離垢地菩薩,戒行威儀,功德妙香,遍熏一切,如香山王也。
調(diào)大香象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無畏說法,亦為破壞富蘭那等憍慢之心,令其調(diào)伏,而生正信。猶師子震吼,調(diào)伏大香象也。(梵語富蘭那,無翻,外道名。)